OC底层原理三:探索alloc (你好,alloc大佬 )
OC对象的始源 - alloc
。
前言
我们都知道,创建OC对象的2种方式: [[ClassName alloc]init]
或[ClassName new]
当被问起他们的作用时,可能你的回答是: alloc + init
给对象开辟内存空间并完成对象初始化,new
是类方法,实现的功能一样。
这个描述没有错,但请详细描述下他们的作用。
可能你一脸懵逼。 心里已经开骂: 你丫有病吧,我已经说完了呀!!
今天,我将帮你扯开alloc、init、new
的这块遮羞布。 让你深入了解
alloc、init、new。
前期准备
-
方法一:github直接下载我编译好的objc4-781编译包
-
方法二: 参考上一章 手动配置objc4-781编译包
课前问题
打开objc4-781
包,在HTTest
文件夹中,创建HTPerson
测试文件(继承自NSObject
),切换项目target为HTTest
,在main.m
文件中加入测试代码。
%@
打印对象%p
打印地址&p
指针地址
问题:
-
p1
、p2
、p3
对象和地址打印都一致, 为何&p
打印不一致 -
p4
的地址为什么和p1
、p2
、p3
都不一样。
学完本章,你就彻底懂了
本节内容:
- alloc流程
- alloc核心函数
- alloc的地位(init、new)
1. alloc流程
打开源码工程,跟随alloc函数,一步步深入。流程如下:
alloc流程.png当出现分支时,我们可以添加断点
,辅助查看主流程
是进入哪个分支。
不知道打断点,可参考OC底层原理一:定位源码(欢迎来到底层世界)内的三种断点技巧。
在callAlloc
处出现了分支。断点
后发现程序走向_objc_rootAllocWithZone
分支,继而进入_class_createInstanceFromZone
函数。
关于
fastpath
和slowpath
的作用,请移步OC底层原理四: 编译器优化
allocwithZone
: 和alloc
一样,为对象分配
足够的内存
, cocoa 会遍历
该对象所有的成员变量
,通过成员变量的类型来计算
所需占用的内存
。从iOS8以后,Zone
的外层API已被废弃
,仅底层源码做兼容
处理。
_class_createInstanceFromZone
是最底层的包工头。😂 终于找到真正干活的人了。它实现三大核心
方法,然后将成品obj
返回给外层。
2.alloc核心函数
static ALWAYS_INLINE id
_class_createInstanceFromZone(Class cls, size_t extraBytes, void *zone,
int construct_flags = OBJECT_CONSTRUCT_NONE,
bool cxxConstruct = true,
size_t *outAllocatedSize = nil)
{
ASSERT(cls->isRealized());
// Read class's info bits all at once for performance
bool hasCxxCtor = cxxConstruct && cls->hasCxxCtor();
bool hasCxxDtor = cls->hasCxxDtor();
bool fast = cls->canAllocNonpointer();
size_t size;
// 1. 计算开辟的内存大小
size = cls->instanceSize(extraBytes);
if (outAllocatedSize) *outAllocatedSize = size;
id obj;
if (zone) {
obj = (id)malloc_zone_calloc((malloc_zone_t *)zone, 1, size);
} else {
// 2. 申请内存空间
obj = (id)calloc(1, size);
}
if (slowpath(!obj)) {
if (construct_flags & OBJECT_CONSTRUCT_CALL_BADALLOC) {
return _objc_callBadAllocHandler(cls);
}
return nil;
}
if (!zone && fast) {
// 初始化isa并与objc关联
obj->initInstanceIsa(cls, hasCxxDtor);
} else {
// Use raw pointer isa on the assumption that they might be
// doing something weird with the zone or RR.
obj->initIsa(cls);
}
if (fastpath(!hasCxxCtor)) {
// 返回成品对象
return obj;
}
construct_flags |= OBJECT_CONSTRUCT_FREE_ONFAILURE;
return object_cxxConstructFromClass(obj, cls, construct_flags);
}
- hasCxxCtor、hasCxxDtor、fast等 后续剖析isa会详细讲解
1. 计算内存大小: instanceSize
size_t instanceSize(size_t extraBytes) const {
if (fastpath(cache.hasFastInstanceSize(extraBytes))) {
return cache.fastInstanceSize(extraBytes);
}
size_t size = alignedInstanceSize() + extraBytes;
// CF requires all objects be at least 16 bytes.
if (size < 16) size = 16;
return size;
}
if (size < 16) size = 16
:做了小于16字节的判断。
跟断点,发现主流程进入cache.fastInstanceSize(extraBytes)
:
size_t fastInstanceSize(size_t extra) const
{
ASSERT(hasFastInstanceSize(extra));
if (__builtin_constant_p(extra) && extra == 0) {
return _flags & FAST_CACHE_ALLOC_MASK16;
} else {
size_t size = _flags & FAST_CACHE_ALLOC_MASK;
// remove the FAST_CACHE_ALLOC_DELTA16 that was added
// by setFastInstanceSize
return align16(size + extra - FAST_CACHE_ALLOC_DELTA16);
}
}
继续跟断点,进入align16
:
static inline size_t align16(size_t x) {
return (x + size_t(15)) & ~size_t(15);
}
align16
的实现,就是使用位运算
算法完成16字节对齐
。
算法
(x + size_t(15)) & ~size_t(15)
以x=8
为例,计算过程如下:
8 + size(15) = 23
二进制->0000 0000 0001 0111
size_t(15)
二进制->0000 0000 0000 1111
- 取反
~size_t(15)
二进制->1111 1111 1111 0000
- 求交
&
:
0000 0000 0001 0111
&1111 1111 1111 0000
=0000 0000 0001 0000
- 结果表示为十进制:
16
目的:
-
提高性能,加快存储速度
通常内存是由一个个字节组成,cpu在存储数据时,是以固定字节块
为单位进行存取的。这是一个空间换时间
的优化方式,这样不用考虑字节未对齐的数据,极大节省了计算资源,提升了存取速度。 -
更安全
在一个对象中,isa
占8字节,对象属性
也占8字节。苹果公司现在采用16字节对齐
,当对象无属性
是,会预留8字节
,即16字节对齐。 如果不预留,CPU存取时以16字节为单位长度去访问,会访问到相邻对象,造成访问混乱。
执行完后,回到上层函数size = cls->instanceSize(extraBytes)
可打印size值。
此时已完成内存大小
的计算
。
2. 分配内存 calloc
根据size
大小进行内存分配
-
执行前打印
obj
只有cls类名
,执行后打印,已成功申请内存首地址
。 -
但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格式
<HTPerson: 0x10069eff0>
,这是因为这一步只是单纯的完成内存申请,返回首地址。 -
类和地址的绑定是下一步
initInstanceIsa
的工作
3. initInstanceIsa
初始化isa,完成与类的绑定
obj->initInstanceIsa(cls, hasCxxDtor);
inline void
objc_object::initInstanceIsa(Class cls, bool hasCxxDtor)
{
ASSERT(!cls->instancesRequireRawIsa());
ASSERT(hasCxxDtor == cls->hasCxxDtor());
initIsa(cls, true, hasCxxDtor);
}
具体的
isa
结构和绑定关系,后续会作为单独章节
进行讲解
在isa
init之后加断点,打印obj
,此时发现地址与类完成绑定
总结: 至此,我们已对alloc有了完整的认知
3. alloc的地位(init、new)
可能你有疑问,alloc把活都干完了,init和new干啥?
init
进入init
:
+ (id)init {
return (id)self;
}
- (id)init {
return _objc_rootInit(self);
}
进入_objc_rootInit
id
_objc_rootInit(id obj)
{
// In practice, it will be hard to rely on this function.
// Many classes do not properly chain -init calls.
return obj;
}
- 我们发现
init
的类方法和对象方法返回的都是id
对象本身。 - 不同的是类方法返回了一个
id
类型的self
,这是为了可以给开发者提供自定义构造方法
的入口,通过id强转类型
实现工厂设计
,返回我们定义的类型。
new
+ (id)new {
return [callAlloc(self, false/*checkNil*/) init];
}
实际上就是完成调用了callAlloc
,走的时alloc流程。
唯一区别:
-
alloc + init
允许对init进行重写,可自定制init
完成工厂设计 -
new
是完整封装,无法在初始化这一步加入自定制需求
答案
image.png- 问题1: p1、p2、p3对象和地址打印都一致, 为何&p打印不一致
alloc
是真正开辟内存和绑定对象的,p1、p2、p3共用1个alloc,所以他们都是指向同一目的地址
。但是他们本身也是对象,在init
时传入他们自身id
,&p
打印的是他们自身的地址。
通俗的说:
我有一个房子出售,A、B、C三个都是我员工,他们都领着客户来看我这套房子。但是他们三个虽然都是我公司员工,但工号(id)不一样。
如果客户问他们房子在哪(
等同于%@
和%p
打印),他们都会告诉我房子的具体位置
(三人说的一定相同)。
如果顾客问他们是谁
(等同于打印&p
),他们就会各自回答A、B、C。
- 问题2. p4的地址为什么和p1、p2、p3都不一样。
因为p1、p2、p3是同一个alloc
打印的,而p4是new
出来的,new
会单独调用alloc
。 所以他们打印肯定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