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成形,就得忍痛前行
要升学参加联考的同学,在当时是集体报名的,老师将志愿单发给我们,要我们拿回家去细心地填。
发到我,我跟她说:“我不用,因为我决定不再进中学了。”
老师几乎是惊怒起来,她说:“你有希望考上,为什么气馁呢?”
我哪里是没有信心,我只是不要这一套了。
“叫你妈妈明天到学校来。”她仍然将志愿单留在我桌上,转身走了。
我没有请妈妈去学校,当天晚上,父亲母亲在灯下细细地读表,由父亲一和一画亲手慎重地填下了我的将来。
那天老师意外地没有留什么太重的家庭作业,我早早地睡下了,仰躺在被子里,眼泪流出来,塞满两个耳朵。
做小孩子,有时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要怎么过自己的一生,大人自然得问都不问你一声。
以上是三毛在《雨季不再来》这本书里面描述自己童年读书经历的一段,在三毛还只是二毛的时候,她并没有荷西和撒哈拉,世界很大,但她还小。这也就导致了她完全无法决定自己的人生,而上学这件事,就是她不自由的明证。
没有好不了的伤与后来那个万水千山走遍,天不怕地不怕的潇洒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时候的三毛还只是一个小女孩,她唯一喜欢的事情就是读书,她唯一不喜欢的事情就是上学,当读书与上学画上等号的时候。她最喜欢的事情生生地变成了最不喜欢的事情。
大人是世界上最负责的人,至少对自己的子女是这样。因为人生在世遗憾太多,而家长最大的心愿,就是孩子过得比自己更好。读书是件正经的营生,至少相比在家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地看书来得好(虽然三毛后来的确这么干了)。对于小孩子来说,这些都是次要的,紧要的是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殊不知这才是天底下最难的心愿。
我们老是看到新闻里说哪里哪里的贫困山区儿童渴望上学,我相信那份迫切感和彼时三毛想逃学时的程度并无二致,虽然二者是一个向左,一个向右。
只好承认这个世界的不完美,如果每个人生下来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大概很少的幸运儿能够在一开始完全契合。每个人都是一块坑坑洼洼的石头,只有打磨才能变成世界需要的样子。
这个过程注定是痛苦的,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注定要失去一些东西,但是舍弃其实也是另一种得到,就像减去脂肪一样,我们并不是一定需要那些陪伴。所以事实就是这样,尽管痛苦,但是想要成形,就得继续前行。
学会放手,学会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