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调查:邛崃葫芦湾村发现汉代洞窟石刻||狼烟诗影||

2024-06-26  本文已影响0人  狼烟诗影
邛崃葫芦湾大佛沟洞窟东汉石刻佛像,体态、衣着,半边衣,和藏人、四川邛崃古濮人衣着同一个风格。

田野调查:邛崃发现葫芦湾村发现汉代洞窟石刻

文/狼烟诗影

近年,随着有关邛崃摩崖石刻和洞窟石刻的田野调查,发现邛崃最早的石佛雕像不是大同镇石笋山唐初摩崖造像,而是原白鹤乡葫芦湾村今临邛街道大佛沟汉代石雕佛像。

以前,寻找邛崃历史一般都从《康熙直隶邛州志》、《嘉庆直隶邛州志》、《邛崃民国》和邛崃现有的古寺庙、摩崖石刻、古遗址中获得。对于寺庙佛像这一块,我曾走访了邛崃的山山水水,凡有摩崖石刻的地方都去了,我对佛教不感兴趣,但我对佛教创始人感兴趣。那是二十年前,偶然间从一本《古玩》书中得知,释迦牟尼佛,他的家族并非印度人,而是在三皇五帝时期从中土迁徙到印度的一支四川上古“百濮““鸠摩”“部落人。翻阅历史,百濮来自于四川古濮人,邛崃又是古濮人的发源地。

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原名:乔答摩•悉达多。后又读了初唐四杰王勃《释迦佛赋》,王勃在《释加佛赋》中写到:“原夫佛者,觉也,神而化之,修六年而得道,统三界称师。帝释梵王,尚犹皈敬。老聃宣父,随不参随。昔如来下兜率不,生中印土,降神而大地动摇,应迹而诸天拥护。”

这样一段话就映证古籍中介绍释迦牟尼家族就是中土人的历史证据。而王勃偏偏在写这一篇文章时,正好是他逃难到邛崃居住的四年中写的。如果王勃没有确凿的证据,他也不会这样去写。其中也介绍了老子去印度访释迦牟尼的事情,老子也证实了释迦牟尼的家族就是中土人,或是“邛崃人?”这个证据也和《道教经》中说老子释道去印访释迦牟尼的证据一致。(老聃:老子)。

我第一次去盘陀寺的时候,就看见有碑刻文字说,“东汉末,迎佛像入。”说明在汉代,或更早,佛教就已经在邛崃流行了?只在春秋战国时期,国人没有石壁上雕刻石佛像的习惯,或者说还没有发明在石壁上雕刻各种画像,因为不要礼拜。500年后,人们才从难以保存的羊皮画像和竹简记事,变成雕刻在石壁上可以永久保存方法。有了在石壁上雕刻出来的释迦牟尼像,人们才开始去对释迦牟尼石像礼拜。而东汉以后,由于战争的原因,很多道观无人居住,从那时候起,木雕佛像和石雕佛像开始走进房屋中,“寺庙”一词逐渐形成,寺庙礼拜佛像开始,到南北朝,越来越多的道观更改成寺庙,儒、释、道,三家在寺庙中共存下来。于是,佛教由羊皮画像和竹简记录变成雕刻远存的方式。

今天的盘陀寺,虽然没有看见东汉时期的佛像石刻,但应该在东汉时期,迎到盘陀寺的不是石雕佛像,应该是木雕佛像?可能随着时间之推长,或战争,当时的朝庭体制,或因寺庙烧毁而没有保存下来。

邛崃大同灵山神仙“邛疏”诞生地,南唐石钟山,其山孤立,上有东汉末石塔。当地人以为是一口钟,称“石钟”上有东汉末雕刻佛像纹饰,当地人说是石钟山“汉钟”

第二次,是在大同南唐石钟山上看到古石塔,根据古石塔上的雕刻文饰也证明是东汉末的石刻。董伟老师当时说,可能是西巍的?因为文献中没有四川东汉佛像的记载。(可能有,只是在四川历史上四川大屠杀在化为灰烬。)大同南唐石钟山石塔,当地人称古石塔为“石钟”,传说汉朝就有了。

邛崃大同灵山神仙“邛疏”诞生地,南唐石钟山,其山孤立,上有东汉末石塔。当地人以为是一口钟,称“石钟”上有东汉末雕刻佛像纹饰,当地人说是石钟山“汉钟”

第三次,是去葫芦湾大佛沟看洞窟释迦牟尼佛像,当时一下看到就震惊了,一看佛像风格居然就是正宗汉代石雕佛像,至少是东汉时期的。从洞窟石壁风化程度来看,也符合汉代风化形成层。但洞窟佛像的外面,有一一通刚刚才做不久新碑文介绍,上面介绍是唐代的,问其寺僧和当地人,他们说不知道这里洞窟佛像是什么时候的?以为邛崃到处都是唐代大佛,就写成唐代大佛了。

我曾对佛像风格进行过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对佛像衣着纹饰风格进行时代风格的研究,在全国佛像中,对早期、中期和晚期佛像衣着纹饰的走访和对比,又翻阅了大量的资料,认为葫芦湾洞窟佛像就是汉代的无疑。汉代佛像刚刚进入中国时,佛像衣着纹饰是半肩右膀有一小块布衫,佛像体瘦长,头部也是瘦长脸,脖子也细长,体貌不韵称感,可能当时都是羊皮画像中真正的释迦牟尼真身像而画的,所以,初期释迦牟尼佛像是按释迦牟尼真身像雕刻的,只是几百年后,雕刻家们为了把释迦牟尼佛像雕刻得更好看,而改变了春秋战国时期真身释迦牟尼服饰的原因。

汉代最早的石雕佛像,衣着服饰中可以看的,释迦牟尼身着的还是“粗麻衣服”(藏品)

到北巍,山西云冈石窟的佛像,衣着半衣右膀布衫开始逐渐拉长,佛像体态开始变得宽厚,体貌也韵称了,宽厚、微胖的体态,完全去除了春秋战国时期存下来的真身释迦牟尼羊皮画像。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北巍佛像

到初唐,佛像衣着完全由半衣右膀发展成双衣领服饰。到唐中期,皇家凿佛像变得面容慈祥,代表有大同石笋山大同石笋山唐高宗徽三年摩崖石刻佛像,唐岱宗大历三年摩崖石刻佛像。

唐高宗永徽三年,因王皇后无生育,唐高宗为王皇后“求子”修造的石笋山大佛像 唐高宗永徽三年,因王皇后无生育,唐高宗为王皇后“求子”修造的石笋山大佛像
邛崃大同石笋山唐岱宗皇家雕刻释迦牟尼佛,和河南龙门石窟佛像被称为最慈祥的佛像

再看乐山大佛,雕刻就更不韵称了,体貌也没有慈祥感,因为不是皇家匠凿佛师凿的,工匠技术就不是那么好了,佛像体态不太好看了,体貌特征也完全是唐晚期到北宋的风格都有。

乐山大佛,非皇家雕刻佛像,形貌与皇家雕刻工艺差别很大

到唐晚期至北宋,佛像衣着完全和汉唐时期完全不一样了,下面为北宋风格的佛像,体貌更显宋人风格,衣着变化更大了。

邛崃竹溪湖花置寺唐晚期到宋初摩崖石刻佛像

那为什么邛崃有汉代佛像石刻呢?为什么是最早的一批?这和初唐四杰王勃谈释迦牟尼家族是四川邛崃人是有关的。加上老子曾住在成都青羊宫和新津老君山,老子和释迦牟尼是同一个时代的人,释迦牟尼当时是印度人,他的佛教要传人中国,一般是不可能的,唯一的可能就是古籍记载老子去印度,验明了释迦牟尼家族确实是中国人,才答应佛教可以传入中国。要证明释迦牟尼家族是中国人?老子去印度亲自看释迦牟尼家族是不是黄皮肤黑头发人种,和中国人种的渊源出自哪里?最后得到肯定。于是,就有了古籍记载老子去印度访释迦牟尼之说。

今天,我们看释迦牟尼早期佛像,和唐以后的佛像,释迦牟尼的面容特征就是中国黄皮肤黑头发人种,根本不是印度人种的体貌特征,这也证明了历史记录的可靠性。

唐中期河南龙门石窟释迦牟尼佛像,风格完全中土化了,河南龙门石窟佛像体容和四川邛崃大同石笋山唐岱宗大历三年雕刻的佛像被尊称为中国最慈祥的佛像

作者/狼烟诗影,四川邛崃市人。曾用多个笔名著有诗歌,小说,散文,散文诗数百篇,古体诗,填词两千多首。笔名有:狼烟诗影,田子,哥哥在写诗,温柔一剑,老大,风中孤影,风中流浪……等。作者真实姓名暂时保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