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乐》萧红的未完待续
“既失了的就不能再得。”
“既去了的就不能够再来。”
“人生本是如此的。”
“大风之中飘落叶,小雨之中泥土松。”
“冬天来了,天气就冷了。”
“时间过去了,就不能再回来了。”
“十二个月是一年,一年有四季。一切都是命定的,又有什么办法呢!”
这是书中主角失恋后做的诗,觉得比较有趣,就作为开头了。
看过萧红的《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一直忘不了那生死较量和“糊糊涂涂的生殖,乱七八糟的死亡”,也正是萧红,才让我试着去写读后感,试着去读懂作者想表达的东西,虽然一直未成功过,毕竟每个人都是带着看书当时的心境与眼光去解读的。这次看《萧红全集》,里面收录了萧红的长篇和很多短篇,短篇就不谈了,想写一个关于马伯乐的读后感。
马伯乐这个人就如他口头禅一样“真他妈的中国人”,不知道从何而来。这个不像富二代的公子哥,吃穿用度不讲究,和很多人都能玩到一块;崇洋媚外,胆小懦弱,被外国人撞了就先说“sorry”,被中国人撞了就是“真他妈的中国人”;没有多少责任感,开了书店,成天招待朋友,书没卖出去,父亲给的钱挥霍一空。他不能养活自己,也没有想过养家人,甚至还想各种办法去父亲那里要钱。
受了委屈独自逃到上海成天晃荡。
我认为最精彩的地方就是这一段他独自生活了。
选了一段原文:
马伯乐烧饭的小白锅,永久不用洗,午饭吃完了,把锅盖一盖,到晚上做饭的时候,把锅子拿过来,用锅铲嘁喳咔喳地刮了一阵,刮完了就倒上新米,又做饭去了。第二天响午做饭时也是照样的刮。锅子外边,就省事了,他连刮也不刮,任其自然。所以每次烧饭的白沫,越级越厚,致使锅子慢慢地大起来了。
马伯乐的筷子用越细,他切菜的那块板越用越薄,因为他都不去洗,而一律刮之的缘故。其余的,不但吃饭用具,就连枕头、被子、鞋袜,也都变了样。因为不管什么他都不用水洗,一律用刮的办法。
他走在街上仍是堂堂正正的,大大方方的,并没有因此而生起一些些羞怯的感觉。却往往看了那些皮鞋湛量的头发闪着有光的而油然地生出一种蔑视之心。往往心里向他们说:
“这算些个干什么的呢?中国人若都像你们这样,国家没有好...中国非... 非他妈的...”
他觉得逃难的时候是不能顾忌太多,收拾体面还叫逃难吗,逃难就得有逃难的样子,一切苦就都算不上苦了。
典型的自我安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想起了前段时间看的书里说“人的适应性真是不可思议,只要有些许补偿,对什么都能习以为常。”
看书的时候觉得不可思议,仔细一想,这样的人的确存在,并且是沉默的大多数。
“他的身体不十分好,可是也没有什么病,看外表,他很瘦。但是终年不吃什么药,偶尔伤了风,也不过多吸几支烟就完了。纸烟并不能医伤风,可是他左右一想,也到底上算,吃了药,不也是白吃吗?伤风是死不了人的。”
这种想法我也有,买都买了/做都做了,就当做自己…,管他呢。于是把耳朵全部堵塞,不去听别的声音,按照自己的想法一直走到底。
她也通过马伯乐看到的东西来告诉我们一些她想表达的,在寒冬腊月的时候,军人们穿着单裤两腿发抖,扛着枪,唱着抗战歌曲走过,庄严肃穆。
“观众们的鉴赏方法是非常高明的,冻得脸色发白,嘴唇发青的一面,他们能够设法看不见;而专门看那肩着枪的肩膀,和那正在唱着抗战歌曲的宽大的胸膛。也不是说看不到弱的那一面,也许看到乐不敢说,或许是觉得不应该说,怕宪兵打。”
什么时候我才能明白,“月亮出来了,太阳就看不见了”。
这本书很长,却没有写完。可惜了,我想象不出下面的故事,想不出他会有什么大起大落的经历。
现在愈加不敢侃侃而谈,原因是都没读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