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在厨房里修行
如果不是现在的职业,我想,我应该是个厨子。
结婚三年,回忆起我和先生最温情的瞬间,就是在厨房里并肩捣鼓各种食物。只是平时都比较忙,上班忙着公司里的事,周末又忙着各种聚会、活动,虽说“安躺于家里便觉最写意”,但真正在家的时间,短暂而仓促。
这一次疫情下的宅居生活,让我家的厨房又恢复了生机。
首先把各种器皿都收拾了一遍。杯子就有好多种,喝红酒的、喝冰酒的、喝花茶的、喝普洱的、喝豆浆牛奶的、吃酸奶水果杯的……做蛋糕的器具一堆,做寿司的器具又一堆,连吃水果的签签都是可爱形状的,不记得是什么时候把它们都束之高阁,差点都遗忘了。而重新一件件翻出来,它们清洗、擦拭,放在太阳下,我仿佛又看到了生活最初热腾腾的模样。
整理冰箱又发现一堆调味料和食材,如果不是这次宅居,可能过段时间又得把它们扔了,怪可惜的。
首先“消灭”的,是我从亲朋好友那搜刮过来的各种腊味、干货。湖南的腊味是带着明显烟熏味的,广东人一般吃不惯,我家先生却很欢喜。
肥瘦相间的腊肉,热水洗净、切片,底下铺着腊八豆、再撒上干辣椒,感觉我吃下去的,不是肉,是回忆,是乡愁;腊肠是我哥的最爱,和辣椒、大蒜叶一起翻炒,吃前不忘拍张照,发给远方的亲,可以想象对方吞口水的样子;母亲觉得腊鸡有点咸,让我加了一点白萝卜、少量的水去炖,汤汁还被母亲拿去拌面条吃,美食面前,她也不管健康不健康了。
咸鱼是先生的奶奶晒的,广州本地渔家味道,没有那么重口味,随手放在饭上蒸一蒸,或抹点辣椒酱,也试着和茄子搭配,确实很下饭。每次吃这个,我都要在心里念叨一句:食得咸鱼抵得渴。湖南烟熏味的腊鱼还在朋友的冰箱里,前几天已经厚着脸皮让她寄了,期待……
先生做饭比我细致,刀工也比我要好,我做饭有点随性,但有一道菜,我可以在先生面前骄傲一把:刘姥姥卤菜。
其实做起来很简单,猪蹄或牛腱子肉切块,鸡腿开花刀,飞水,放入八角、桂皮、香叶、花椒、干椒、冰糖、盐,一汤勺生抽、半勺老抽、水,其他就交给时间了。你只管煲剧、闲聊天、玩手机,等着江湖气息浓烈的香味往鼻子里钻,你就真的很想大喊一声:小二,切二两牛肉,烫一壶好酒!
卤水是母亲的宝贝,她还会继续卤鸡蛋啊、卤香干啊、卤藕片啊、土豆什么的,肉的鲜味溶解在汤汁里,再去卤这些素菜,就非常容易入味,吃起来也是回味无穷。
先生让我比较印象深刻的菜是蒸鸡,非常广式的做法。对鸡是有要求的,这样蒸出来的鸡才鲜香、爽、有弹性。姜丝、红枣丝、木耳丝,点睛之笔是虫草花,与湘菜相比,粤菜更大限度地保持了食材的原味,讲究火候,也讲究感情地投入。
我一直觉得,能守着炉灶给家人煲粥、煲汤的男人,是心里有爱的,也是细腻的,也许和其他省份的男人相比,少了几分凌厉的进取之心,但广东男人的平静、随和,在生活中也是可贵的。过日子嘛,最后还得落实到一日三餐上,不是吗?
做饭如人生,大鱼大肉看起来喜气,吃起来爽,吃多了也难免会腻。这个时候,清粥小菜往往更得人心。
有一天晚上,随手炒了个白菜,丢了一把木耳丝进去作点缀,又加了陈醋,撒了小米辣,吃着清爽而舒服;还有一天是随手买了2块钱豆腐,放急冻,便成了冻豆腐。青椒炝锅,加入豆腐小心翻炒,再倒入生抽、老抽,最后生粉收汁,撒上葱花,吃起来竟比肉过瘾;卷心菜我不太喜欢,但番茄炒出汁来打底,酸酸甜甜的很喜欢。
这段时间晚上吃得最多的,是小米粥,小米加红枣,黄色补脾,红色入心,简简单单,却滋养身体;还有百合绿豆粥,加点冰糖,滋润,且下火。
疫情期间不敢出去吃饭,也减少了去市场的次数,反而对食物更加珍惜了。将注意力回归于一日三餐,足不出户,却感觉精神富足。也许生活本来就很简单:好好吃饭、安稳睡觉、好好说话,足矣?
宅居让我们有了很多时间来研究美食,一家子边看电视边包了各种陷的饺子,多余的饺子皮还拿来做烧卖。蒙尘的烤箱终于又派上用场,烤完蛋糕,又烤面包,还意外地发现,自己烤出来的薯条一点也不比M记差,非油炸还不容易发胖;还做了一次牛肉锅盔,虽然肉放太多卖相不太好看,但吃起来是香的。
面粉发酵的成功率大幅度提高,做包子,做馒头,做葱花小卷,把面粉揉搓成各种形状,找到小时候玩橡皮泥的快乐感。
除了买菜、做饭,剩下的时间都在看书、上网课。之前真的太忙了,忙来忙去也不知道忙了些什么。网课积累了很多没听完,买回来的书大多翻了几页就没看了。
那天坐在阳台上一边晒太阳,一边喝朋友送的西湖龙井,总觉得这样天然的美好时刻,不该玩手机,也不该说话,于是随手就拿起了林清玄的散文集。里面有一篇文章很深刻,说的是“四时更替,适时而食,不时不食”。现在科技发达了,物流也非常方便,食材的种类很多,但有时候腻不得不承认,只有应季菜,能为我们带来踏实的幸福感和仪式感。
那天合上书,我就去市场买了香椿,还买了春笋,香椿用来炒鸡蛋,春笋用来炒肉片,在这个特别的春天,我们不敢期望太多,好好吃饭,就是一种踏实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