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本没有喜欢不喜欢,不过都是我们强行赋予它的意义
01、
是日,深秋的阳光在一片喧嚣声中洒向我眼前的各个角落。站台上,人不是很多,但凡走进一个人,从上到下,也都看了个满全,只是,大概没有人会对等公交车的陌生人投出更多的注意,因为关注也是一种资源。我宁愿把资源用到站台旁边不远处摆小摊的商贩身上,原因是第一,他是卖女士包包的,第二,全部5块钱一个。一位老人拎着5块钱的小包回到站台上,不停打量着这个绿色的手提包。鲜绿鲜绿的颜色,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晃眼,更扎眼的是老人破破旧旧的衣服,跟这个时尚的女士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且这个包总是被老人用不知道是怀疑还是欣赏的眼光拎在半空中,飘来荡去的。
我看着一辆辆的车从我眼前穿过。想起,两个小时之前,我在车上被摇来晃去的样子,一如面前这个绿色的包包。晃得人胃里一阵一阵的翻滚,眼睛看着手机上的小说,越来越看不下去,就着玻璃窗外阳光的透射,手机上的文字开始反光、滑落、溜号。让人不得不按下关闭键,着急忙慌的扔进兜里,闭上眼睛。仿佛再看一秒钟,人就得立马晕倒。
电梯门口排着长长的队,我很简单粗暴的用这样的发现,这样的时间,来判断小区的高档程度。当然,我不忘走一趟它的楼梯,黑森森的,拐角处是一桶桶的垃圾。楼梯的台阶上闪着刚刚擦拭而反着水泥的光泽。
前台的姑娘长得很耐看,有一双过目不忘的眼睛。教室显得空荡整洁,我穿走过去,有一种庄严和正式感。我第一次在这样的时间,搭乘公交车坐到吐的情形下,来学习瑜伽。我知道,以后这样的日子会是惯例。
忆起,学瑜伽的年月,跑得地方越来越多,也原来越远。原本顺路的三点一线,如今早已演变成跋山涉水。如果,我仅仅为了一句“喜欢”,那么我也付出了相应的代价,这代价里包涵着时间、金钱、精力,更有无数的纠结和迷茫。
此时此刻,我矗立在车水马龙、鳞次栉比的北京站台上,看着老人也许是给老伴买的小绿包,虽然只有5块钱,却让我的眼睛不愿离开。我有多久没有这样独自一个人,清淡平和的去关注一位老人,去关注这样一件不起眼的包包,不着急,不忙乱的站在月台上,等车。无论这趟车要间隔多久,因为该来的总是会来。
02、
为了写公众号,报了赵星老师的网络写作课,为了能在短时间内了解100书并掌握运用其中的知识,我买了拆书课,为了更好的学习瑜伽,我付费成为“全是瑜”的会员,为了我喜欢的事,我买了《艾扬格瑜伽入门教程》、《艾扬格瑜伽(入门和精进)》、《艾扬格女性瑜伽》、《一位瑜伽行者的自传》、《瑜伽之心》、《瑜伽之书》,还有很多课,每看一次就想报名,还有很多书,每点开京东商城,就想下单。
即使是我们做了喜欢的事情,或者正在做着喜欢的事情,可是,也会累,非常非常累。因为,我们可以用这样人人皆知的理由,去全身心的做好它。不断去追逐,去完美。以至于,我上了写作课,有一段时间不会写公号了,因为在动笔之前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从起一个题目,到文章的结构、素材、逻辑,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不卑不亢,如何不能写成日记样的流水账等等。为了一个免费的,没有人要求的,甚至没有人关注的公众号文章,煞费苦心,在手机上写下一个又一个题目,写下一个又一个看过的金句。
以前生病感冒,会说:赶紧吃药,别传染给孩子,现在生病感冒,会说:赶紧吃药,还有人等着上瑜伽课。以前跟老师上课,啥都不记,老师说做哪个体式就做哪个体式,现在跟老师上课,不仅要留心老师的口令,还要记住老师的体式序列。有一次,梦里都是如何教授学生上课的情形。苦口婆心的跟咨询者聊天,最终,没有一个人来报名上课。我开始怀疑自己的沟通能力,怀疑对方练瑜伽的诚意。无论我是如何的怀疑或者最终释怀,在做喜欢的事情上,我觉得,最重要的不是着急忙慌的努力,而是适度地调整。
谁的努力不辛苦?可是,一味的努力奋斗,即使是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又如何呢?难道“喜欢”不是你自己赋予它的一种意义吗?世界上本没有喜欢不喜欢,不过都是我们强行为它披了一件华丽的袍子而已。
03、
Ting老师说任何事情,我们应该有赋予它意义的能力。在我们做过一件又一件事情,交往过一个又一个朋友之后,大浪淘沙,我们会有比较,会有分别,于是,愿意做哪一件事情,不愿意跟哪种类型的人交往,心知肚明。只是,这之后呢?《瑜伽之心》里列出在瑜伽路上遇到的9中障碍,细细分辨,这些障碍莫不是生活中,做任何事情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情况。
我们努力,学这个,学那个,任何学习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无论你是因为主动的喜欢还是被动的学习。而在这样一个慢长的过程中,我们慢慢会减少无明,变得敏感和思辨,也就是明一师说的让自己变的“不傻”,与此同时,我们就要启动另一种智慧:“不二”。“不二”就是没有分别心,简单的说就是没有好和不好,没有黑和白,没有喜欢和不喜欢,只是平静的履行自己的职责,平和的持续做某一件事。
我们选择文章,越来越喜欢看“干货”。我想,所谓“干货”就是看一眼,便能够“果腹”,拿过来用一下,便能够成功。我目前所看过的最干的干货公众号是“奴隶社会”。此号的作者叫李一诺,清华大学毕业,曾经在美国麦肯锡工作,目前在北京创办“一土”学校。后来,我渐渐感觉,干货看多了的感受是更加焦虑,更加忙乱。然后我才发现,真正的干货文章还是要从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而且无声无息,后续依然还有余音萦绕。干货,它一定不是干巴巴的干,教科书式的干,摆事实讲道理式的干,一字值千金式的干。
不断“动”的过程中,去寻求“静”,只有静默能够平衡所有“动”带来的弊端。好比,艾扬格瑜伽中,最后的倒立体式起到平衡和纠正当下所有体式的作用。如此,在忙碌不安的努力中,我选择打坐和冥想来平衡和调整内心的消极和懈怠。无论我们学习和知道多少种干货,用到自己身上,能够真正起到作用的也就二、三种方法而已,我们真正需要努力的方向是把这些方法坚持下去,内化成你自己的“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