慾望引發的思考

2020-07-21  本文已影响0人  望舍

關於欲望,我們不得不談。避開不對,限制也不對。可以說,有生命的事物的慾望猶如無機世界事物其發展變化的本性。羊吃草,狼吃羊;氫氣和氧氣燃燒要变成水;這些都是本性使然。我們責備狼的殘忍,怎麼不怪罪氧原子對氫原子電子的侵略和掠奪?

借用佛教的有情眾生和無情世間的分類。無情世間的事物變化規律是不能去那倫理來言說的。有情眾生的行為準則就要符合倫理。從一定意義上來講,倫理與規律屬於同一範疇的事情。

如果反向承認人及有生命的存在屬於一種低級的存在形式,而無機世界纔是高級的存在形式,那麽有情眾生的倫理相當於一個未成熟的、不完美的規律體系。而對應無機界,規律已經成熟並趋于完美。(在我們不能證明或者否認物質具有更高的存在意識之前,我們不能自以為是地認為我們就是高等級存在。這就像當年地心說與日心說的爭議一樣。)

在此,我必須大膽的給予一個假設。人類的前途與出路:首先,克服有機体的存在束縛,無機化身體。然後,再進一步消滅這種實體的存在。而純粹的變成一種算法或者不成熟不穩定的規律性活動。(這裏受啟發於維特根斯坦的世界是事實的總和,並非事物的總和。在此不打算展開來講。)也就是說,人,最終會是一種沒有實體的事物的狀態。

舉一個不恰當的例子:風是什麼?是空氣分子的運動。但空氣分子不是風本身,風也不完全依賴與空氣分子而存在。在不知道空氣分子運動之前,我們還可以說,風即是幡動。幡更不是風,風到底是什麼?風僅僅是一類事物的狀態。他沒有實體,空氣分子、幡、樹叶等等,只是他之所以能呈現出來的一種方式。而在佛教理論中,恰好有一個與之類似的概念,叫做識。

未來科技,一定是算法的天下。不同的算法,可以構建不同的世界。猶如不同的哲学觀,構成我們當下的世界觀一樣。

讓我們再回到問題本身,也就是標題的主語。慾望,就是人的規律,人性的算法。它還不夠穩定和完美。不足以完全支配人的行為。人更不可能完全屈服于慾望。而在此后的發展,我們人類必須做出抉擇,這麽可能是最後的抉擇。我們選擇自由意志,超越慾望。還是我們服從慾望,使其得以穩定、可靠地完全支配我們人本身。

從這些過於空談的假設中,我們回到生活中。當我們受慾望支配時,我們是否有覺察?想吃點好的、想散個步、想受人尊敬、想被大家認可,甚至“朝聞道,夕死可矣!”也都是慾望使然。慾望,就是處於已發未發之間的一種狀態。

生活中對於慾望,我們可以做點什麼呢?我想是這樣的。ta就像一個不懂事的小孩,小事情,我們儘量滿足ta;大事情,我們必須用倫理的原則約束ta。我來說一個自己的實際例子。

每個月,給自己預留300-500元任意支配限額的資金,用於隨時隨地想要購買的小物件,或者一場VR體驗遊戲。當此慾望滿足之後,反觀在此過程中的感受。多次累計之後,我發現所有期望在實現的那一刻幾乎就等於埋葬了。最多也不會撐太久。逐漸的,我開始擺脫欲望的牽引,會時而告訴自己:我可以不需要我想要的東西。

由此,又引發一個所有權問題。對與有限的個體的人,所有權簡直就是個騙局。當百年之後,個體已然不存在了,句子都沒有主語了,謂語和賓語有何意義?當然,對該個體以外的存在者,還有一定意義(比如說繼承人),但就該個體本身是無意義的。

再引申到感情生活,一切幸福的感覺,不來自於擁有什麼,而在於經歷過什麼。我們的一生,都是借來的,我們都不曾擁有過自己本身。幸福,來自於我們借來的這一生與哪些人借來的此生共同度過。

就此,晚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