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历程
一直以来,喜欢逛书店,就跟女人喜欢逛街一般。买第一本书可以追溯到二十五六年前,那会才四五岁,记得是一本《格林童话》。经过多次辗转,那本书已经找不着了,成了一个遗憾。读书求学期间,陆陆续续买了不少的书,有些还在,有些已经不在了,或借出去之后没有了,或在搬动的过程中丢失遗弃了。
看辛德勇的《蒐书记》,才知道原来一个爱书人所能达到的境界到了一种什么样的地步。西安求学十年,到搬家进京时用了一个6吨的集装箱,绝大部分是书。之后调往北京,更是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以至于家中书满为患,由此可以想象其疯狂的程度。
尽管辛先生一直说自己不算是藏书家,但相对于其他人来说,他的看书,买书,藏书历程更加接地气,其起步之初,仅仅是因为自己学习专业所需,后来逐渐向兴趣爱好靠拢,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藏书而藏书。
藏书是一个很浩大而艰巨的历程,这个过程需要持之以恒而且是发自内心的深处的一种浓厚的喜爱,每一个藏书人,绝对都是一个爱书人。
我自己其实也是一个喜欢看书,买书的人,几乎从开始认字开始,就对书籍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在里面。这种情感也许跟我的启蒙之初离不开关系,爷爷辈跟父辈读的书并不多,爷爷也许是小学文化,父亲也只有初中文化,可能正是因为这种原因导致他们对于读书有着其他人所没有的情感。父亲喜欢写毛笔字,尽管现在看来他的水平并不高,可在当时只有两三岁的我眼里却是觉得分外漂亮与神奇。因为看那黑黑的笔尖,随着手腕的移动,一个一个的汉字就落在了纸上,也落在了我的心上。
这一个个的方块字,端庄大气,厚重朴实,是人世间最美的东西,由此开始了我的启蒙之路并对所有含字的纸张有了兴趣,尽管当时并不认识多少汉字。
长大一点点,认识的字越来越多,书本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我的要求,连环画、《故事会》、《知音》等等我身边能看到的,能借到的书籍基本上我都看完了,也许当时并不能体会其中的涵义,可并没有打消我对书籍的喜爱。这是个小学阶段,其中有好多比较深刻的书籍到现在我都觉得回味无穷。比如:《木偶世家传奇》、《皮五辣子》、《水浒传》、《西游记》等等,也知道了很多作者的名字。这个阶段,我买了几十本书,名言警句汇总,优秀段落摘抄,或者优秀作文汇编之类的书占多数,当然也从别人家里搞到了一些小说,连环画之类的闲书。
父亲几乎不太管我看什么书,母亲有时候会说,要求我少看点“闲书”,可很多时候,我都看到她拿着我的“闲书”在看。小学的图书馆里,大部分是漫画与连环画,实在没有什么挑战性。到了初中时,学校图书馆才有得一看,各类诗词歌赋,古典文学作品相当丰富,现代作品也不少,初一初二确实看了不少,可惜到了初三基本上不存在让你借书的可能,要不是我舅妈的哥哥是图书管理员,我也一样借不到书,不过借到了也只能偷偷摸摸看,课堂上看风险极大,晚上回家也看得比较少了。这个阶段的作品印象深刻的是《少年天子》、《青铜时代》、《白银时代》以及《家》、《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等等一部分的矛盾文学奖作品。
真正开始大面积的阅读与思考,在高中阶段,这个阶段买的书也比较多,主要是受高中语文老师的影响,曾经去她家里一次,一堵墙全是书,惊为天人。开始接触西方的一些文学作品,也许是从小是看神话故事启蒙的,再加上之前的阅读的一些作品大部分是古典文学跟国内的现代作品所以对西方文学不是特别感兴趣,但是那些基本的名著还是看了不少,《飘》、《简爱》、《茶花女》、《变形记》、《百年孤独》、《呼啸山庄》等等都是看过的,除了这些还有点印象之外,其他的印象都不是很深了。也许是英语成绩太差的原因,导致对西方文学有种说不出的晦涩感,总觉得西方文学作品不够含蓄,直接了当而不像中国文化那般蕴含深意。
大学时读的东西相对来说又杂了许多,古代典籍也看,现代作品也看,畅销小说也看,杂乱无章。这个时期因为开始学会独立,所以买书的频率比较高,各类书店和书摊都逛的比较多,学校边上一个古玩城我去的比较多,尽管有时候只是在路边摊买几本三块五块一本的旧书,可是逛的确挺有兴趣。到了毕业的时候,别人一个行李箱可以装完,我是五六个麻袋,其中有三分之二是书,拿回家确实是废了一番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