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励志想法一起谈教育

建的是“模型”不是“模式”

2019-02-28  本文已影响4人  善行致远

               

      一同事打电话咨询新学期有关大练兵的事宜:是不是仍要按照“先学后教,当堂检测”这一模式去上课?

        放下电话,我再次把《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一书拿出来阅读,把学校上一学期三次大练兵的方案调出来,想想一学期的听课和自己上课的情况,想起校长经常说的话——先“入模”再“出模”;把课堂变学堂;从教过到教会,从学过到学会……我想我们要的是课堂“模型”而不是“模式”!

        翻查《现代汉语词典》,知晓“模式”意思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模型”有四种意思,现取两种意思:一是依照实物的形状和结构按比例制成的物品,多用于展览或实验,二是指用数学公式或图形等显示事物的抽象结构或系统。至此,我才真正理解二词的区别,在教学中通常所说的“模式”往往指教学的“程序建构”,侧重于教学的“程序步骤”,一个十分明显的特征是“标准化”,一不小心就容易刻板机械,比如课堂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老师只能讲多少分钟等等,而课堂“模型”指先将课堂教学的要素提炼,然后根据课堂教学的不同目标、不同情况将这些要素选择性地加以组合,形成多种课型,具有灵活性,富于弹性张力。

        那么课堂有哪些基本要素呢?记得校长始终要求我们追问两个问题:是不是“学堂”?学生有没有“学会”?实际上就是过程与形式,目标与结果的关系,结合大练兵的评价表,我想课堂要素是教学目标聚焦行为;理解迁移需还原(还原背景、变异、思维);动态评价注重批判(多维反思、矛盾质疑、动态视角)。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必须聚焦学生行为及其达成,要列出条件,给出水平要求,也就是说在课堂上让学生在多少时间里做多少事、完成的质量如何,给予明确的设定,简称“行为目标”。

        理解迁移的还原,很多时候我们没有解读好教学编者的意图,没有很好让思维可视化,没有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还原来促进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学会运用。

        在课堂上我们只关注讲,没有关注学生“质疑、反思、批判”的培养,总认为这是高大上的东西,不可能在自己的课堂出现,殊不知这是课堂变学堂的基本要素,比如说质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质疑,师生之间的质疑,学生对文本的质疑,所以要不断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质疑中学会质疑,从而学会主动学习。

        当然这些要素提炼后,还要进行有效的组合,不是在一节课中把这些要素都要运用上,要在教学实践中探究最佳的组合方式,什么内容的学习用什么方式组合?什么程度的学生用什么方式组合最有效?

        当然还需要具体评价指标(继续探讨)……

        我想我们校长出思想,出框架。教务处,年级组需要组织开展课堂模型建构的实证研究,每个学科教研组出学科课堂模型,当然也需要教师自己研究自己的课堂,教研组,备课组讨论学科共识,不同学科的老师讨论共同的规律,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建的是“模型”而不是“模式”……

(耿杨  于2月10日夜,2月28日晨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