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偷走设计

巴厘岛之佛

2016-10-20  本文已影响273人  鸿箭Cygnus

听朋友们说,巴厘岛是个很美的地方。憧憬着跟爱人一起去那个一直以为很小的岛,而且还幻想着全岛就我们两个人跟很多植物和鸟儿在一起。

直到2016年夏天,我们才随着飞机的缓缓降落而离它越来越近,直到出机舱的瞬间,我们才真的到了这个向往已久的地方,呼吸到它湿润的空气和温柔的海风。巴厘岛是东南亚充满异域风情之地,它是印度尼西亚的一座以旅游业为主的岛屿,由一些小城镇组成,事实上,并没有之前想像的那么小,从地图上看巴厘岛的轮廓就像史努比的脸。而它跟法国的巴黎似乎也没什么关系。

我们先是到了巴厘岛的一座小城——库塔,在这里我看到了有生以来最美的海,之后告别了库塔美丽的海滩和蓝梦岛“恶魔的眼泪”之后,我们来到了具有浓郁佛教文化之城——乌布。沿着手机上的地图,我们找到了提前预定好的一个家庭旅馆,这里的女主人就像评价里说的那样非常热情,她是当地的一名钢琴教师,爱人是美国人。家里的整体装饰和布置都有着浓郁佛教文化色彩。

一进大门就有一尊一米高的石雕佛头,它好像是浮雕的屏风,形成院内外的缓冲区域,让每个走进院子的人,在经过这里的时候都能静心洗礼,路过草坪和高大的蛋黄花树,在漂亮的二层小楼门口又是一尊盘坐的石佛,他闭着眼睛,表情安详。全身灰色的佛身,衬托出女主人带在他耳间的蛋黄花,显得更加洁净幽雅,五片花瓣旋转盛开,从花蕊的黄渐变到花瓣的白边,就像蛋黄一样,这也是它名字的由来。

它又叫印度素馨,在中国的西双版纳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被广泛栽培,因为这种花被佛教寺院定为“五树六花”之一(“五树六花”即佛经中规定寺院里必须种植的五种树,六种花。五树是指菩提树、高榕、贝叶棕、槟榔和糖棕;六花是指荷花(莲花)、文珠兰、黄姜花、蛋黄花、缅桂花和地涌金莲。(百度百科))它还是印度尼西亚的国花,在这里到处都有它们竞相开放。除了供奉和观赏性,它们还用于茶饮料、化妆品、香皂、食品添加剂、药用等,花树的木质轻软,可制乐器、餐具和家具。

在新锐历史学家赫拉利的著作《人类简史》中说到,佛教是最重要的古代自然法则宗教,至今仍然兴盛。他们虽然也相信有神的存在,但认为神就和人类、动物和植物一样会受到自然法则的限制,他们也像大象一样,无法改变自然的法则。佛教的核心人物释迦摩尼不是神而是人,俗名乔达摩.悉大多

根据佛教经典,他在公元前500年是个喜马拉雅山区小国的王子,看到深陷苦难之中的人们而心生不忍,29岁时半夜离宫,抛下财富和家人,流浪走遍印度北部,希望为这一切痛苦寻找出路。他入禅六年,思索各种人类苦痛的本质、原因和解决方式。最后他体会到,一切苦难并非来自噩运、社会不公或是神的任性,而是出于每个人自己心中的思想模式

巴厘岛的佛教起源于印度,居民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信奉佛教,这里的佛教跟印度的佛教还有所不同,它是印度教的教义文化跟巴厘岛的风俗习惯相结合形成的,被称为巴厘印度教。说到佛教不能不说,巴厘岛充满灵性和神秘色彩的原因是佛禅们所在的安身之处——寺庙。巴厘岛拥有大小庙宇125000多座,所以有着“千寺之岛”的美誉。

品尝过女主人亲手做的美味早餐之后,我们再一次骑上摩托车去祭拜神圣的象窟,它是巴厘岛唯一一座石窟寺庙。到了象窟门口,有人告诉我们,为了避免人们对圣地神灵的不敬,在进入寺庙之前必须穿上“纱笼”(纱笼,一种服装,类似筒群,由一块长方形的布系于腰间。纱笼盛行于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东非等地区。),尤其是那些穿着短于膝盖下装的人们,我们围上纱笼进入寺庙。

象窟是在1923年发现的,原先他们想通过洞穴寻找大象的踪迹,“象窟”由此而来。一般认为这里是昔日佛僧修行和睡觉的地方。象窟遗址包括三部分:象窟、圣泉池和佛教建筑。象窟洞口雕有巨大的守护神兽像,怒发冲冠的庞大浮雕花纹向外展开,瞪眼斜视,巨口成门,表情凶怒,左右神兽护卫,同样表情夸张,手持利器,见此景象,人们欲进此洞,必须从其神兽张开的大口而进,或许只有心境平和之人才敢于进入。

象窟内昏暗的灯光下,左侧象头神和湿显婆儿子的雕像。右侧有三个石柱以及旁边的三个小图腾。洞外有三个露天浴池,还有大小亭阁,以及原始巨大的植物,石桥下流水潺潺,旁边一棵具有庞大而交错树根的巨树,好似神树一般,将自己庞大的根系网络盘住土地,而他躯干的下部也穿着纱笼,让我们对它更加敬仰。

往前走,穿过石桥下到桥底,两颗巨石长满了翠绿色的苔藓很是好看,旁边顺着山顶流下的小瀑布冲刷着小溪里的巨石,头顶四周都是高大的热带树木和细长垂悬的藤蔓,让我们置身于这古老而奇幻的勃勃生机之中。这里堪称寺中圣地,也是净化身心的绝佳之地。

出圣地,转过几个庙亭,五个连续的城门形洞窟排坐眼前,里面雕有佛教石龛,每一座都像宝塔的顶端,整体程锥形,好像是由一层层小塔组合而成,具有一定的秩序感,五个石龛连坐的壮观景象更加让人感到神圣,而那深灰色布满斑驳的表面,早已注入了雨露和苔藓的灵魂,与那古老的年代和大地生命的气息融为一体,那是自然的力量。在这样的地方,能够让我们的内心平静。

释迦摩尼认为,人遇到事情通常就会产生欲念,而欲念总是会造成不满。遇到不喜欢的事就想躲开;遇到喜欢的事,就想维持并增加这份愉快。正因如此,人心就永远不满、永远不安。他找到了一种方法可以跳出这种恶性循环。

在事物带来快乐或痛苦的时候,重点是要看清事物的本质,而不是着重在它带来的感受,于是就能不再因此所困。怎样才能接受事物的本质,而放下种种欲求,知道苦即是苦、乐即是乐?释迦摩尼制定了一套冥想的技巧,能够训练心灵感受事物的本质而排除种种欲求。通过训练,心灵专注在“我现在是什么感受”,而不是问“为什么是我?”这种境界很难达到,但并非不可能。

他将冥想落实在各种道德规范上,要求信众不杀生、不邪淫、不偷盗,这些作为一定会让欲望如野火燎原,而一心追求权利、感官享受或财富。等到扑灭了这些欲望的火焰时,内心的欲求就换成了圆满和寂静,称为涅槃(梵文的原意是“熄灭”)涅槃后的人,就解脱了所有苦痛,能够无比清晰地感受身边的现实,没有什么幻想和幻象,做到无欲则无苦。

根据佛教经典,释迦摩尼本人就达到了涅槃,在这之后他就被称之为“佛陀”,意为“觉悟者”。接着,佛陀一生普传佛法。他的教诲一言蔽之:痛苦来自欲望;要从痛苦中解脱,就要放下欲望;而要放下欲望,就必须训练心智,体验事物的本质。人如果有了欲望,任何强大的神也无法拯救他脱离痛苦。

要想脱离痛苦最好的方法就是让禅修回归内心,我们不应该只在寺庙里才开始追求内心的平静,应该带着佛陀伟大的冥想技巧回归生活。

带着这样的想法,我们骑上摩托车直奔小圣泉寺,在那里我找到了内心想要带回生活的东西,一尊五十厘米左右高的半浮雕原木佛头像,闭眼弯眉,双耳垂肩,嘴角微翘,表情安详,我们把他买下带回了北京,现在就安详地坐在我眼前的书桌上。

除了寺庙的佛教氛围,巴厘岛的很多地方都耳濡目染着佛的意境,尤其是乌布,几乎每家店门口每天都要用香叶编成的盒子,里面放有鲜花、香草并点上香,表示对神灵的供奉。

还有手工雕刻木佛像面具的作坊,以及路边和建筑物上,都能看到大小神像和神兽雕像,有佛像、鹰兽、象神,还有餐厅里壁画中的金色佛像、佛手、莲花等,大街小巷,到处都有佛的踪迹和身影,就连空气中也幽荡的飘散着屡屡佛香,弥漫于巴厘岛的每一个角落。

我们最后去了乌布最大的市场,主要是想给朋友们带上一些礼物,同时,也想买些具有当地特色的佛香,各式各样的香火买了不少以备续用。

回到北京以后,我们每天都与佛相伴,我会经常上香祭拜,放一些禅修冥想音乐,让生活平静自然。我跟爱人也仿佛受到了佛学文化的影响,让自己减少欲望,从开始整理家中物品开始,将所有多余不用的物品,都拿到小区里给别人拿去用,让那些物品去向更需要它们的地方。家里清净了,也真的感觉到心里轻松了许多,让占有的欲望淡然。

无休止占有资源不可取,多多回收利用、资源共享,让生活的一切回归本真,回归内心,回归平静与自然。过简约生活,在简洁中追求细节。

心旷神怡,少即是多。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