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是不断的选择一个合适自我过程吗?
《少有人走的路》是我遇到最难读的书之一,以至于我读读停停,甚至有时候我会觉的比做考车的科目一还乏味,不知道是我的心智比较不成熟还是pdf的书翻起来比较麻烦不适应,以下是我对书的一点见解。
1
作者在书中提出想要自己心智成熟,就要勇于打开自己的心扉,让他人对自己的地图发出挑战,即是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呈现出来,但这也是非常危险的行为,如果不能80%的信任那个人,建议还是不要敞开,作者说的这些人中可能是心理咨询师,也许是你的知己,相比较知己来说他能懂你,但是看待问题会没有那么专业,但胜在能够信任,而心理咨询师虽然有商业原则,但是难免会陷入可有可无的交易中。还有你也可以选择敞开部分自我,让人对你的部分地图提出质疑,比如一个对于婚恋爱情的态度,这就比较偏一部分。
2
如果说敞开自我是一个打开自己心扉的表现,那如果与自己对话是否也可以看做自我敞开,即对自己现有的观点、地图提出质疑,而我们就是在想要改变自我还是保持原我中不断的挣扎,当我们选择改变自我中时要不断的克服原我的习惯,这就是书中所说的痛苦,这是与原我的一场战争,而自律正好类似,在提升自我与及时享乐不断挣扎,直到形成一个良好的开始。就比如我会设定一个我想要的梦想,而这个梦想与我以前生活的方式完全相反,那么我就要不断克服原来我的习惯,改变我想要实现梦想的习惯。
曾经有心理学家把拖延症中的及时行乐看做是一种猴子,看了这本书给我的想法是我们要去发现为什么会出现这只猴子,猴子及时行乐背后隐藏着自己心底最彻底的原因,如果我要更新我的地图,那就要与过去的我做选择,不断改变现在已有的坏习惯,不断延迟自己的满足感,而这时及时行乐的猴子会时不时诱惑你,该去玩一下了,该去休息一下了,适当休息一下了,你还是原来的你,只是你败给了及时行乐的猴子了。
3
作者在书中提到地图的建立不是他人的选择,而是自我主动的选择,所以当我们选择了的时候就不要把责任推卸,比如在家庭教育方面,如果父母经常因为疏忽教导孩子建立属于自己的自信,从而导致在青年期一直不知道自己有哪方面的才能,甚至做一件事情都会先自卑的认为自己不可能完成,当父母意识到问题后去找心理医生,把教育孩子建立自信的事全权交给心理导师,从而回避自身的问题,也许现在还有许多为人父母的人认为让孩子上学,教育孩子的事就是老师的事,不是他们的事,所以既然选择了就要认真对自己说这是我自己选的,不管好还,我都应该承担选择后的结果。
自律也是主动选择延迟满足,所以当我不管成功与否,都不会找借口说我为什么没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