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杜拉拉升职记之二:出国之前

2020-11-19  本文已影响0人  今在心上

在新华社的三年,回想起来,第一份工作,自己能量满满,整个状态积极向上,充满信心,也得到了同事和领导们的信任和赏识。虽然知识储备远远不够,但或许因为有北大加持,有国务院新闻办实习经验见过大世面的加持,有自己理想的加持,在面对那么多专业领域的书稿的时候,也没有发憷,就尽力而为。在国际问题专家、各行各业的大拿、著名作家等远远高于自己能力和学识的人面前,没有畏缩,非常尊敬他们,但又不卑不亢。

刚工作时就下了决心,三年内如果没有找到男朋友,就去美国读书(毕业前的留学申请,最喜欢的学校录取了,但是没有全奖,还是有意继续试试)。工作的第二年,就开始重新考托福,并着手申请。也是到了辞职之前的几个月,才开始找到策划选题的感觉和思路。

做过几本中美关系的书,因缘际会和一些前任驻美大使在工作中有接触,萌发了采访所有在世的前任驻美大使,并出版成书的想法,也得到了已经接触的几位大使的支持,还有新华社国际部老专家的支持,愿意帮忙一起编写。若干年后,整理移动硬盘,看到文件夹里几位大使的名字,好生感慨。

那本书,随着我辞职,好像没有了下文。也许后来其他出版社有做。

那三年的收获是什么呢?

1. 老一辈新闻人的崇高品质,对理想的追求、对事业的热爱和奉献。他们是参与和见证、经历了新中国的成立,对理想的追求远远不是现在的年轻人所能想象。

2. 有些混乱的价值观。Everyone was laughing at the big guys. Nobody believed what they were talking about. It's chaotic. The West IS better, is the right one.

3. 领导和老同志们对我的关爱和提携,包括对出国的支持。

要出国,一个是之前有准备,一个是想见识更多的世界。刚才在想,外公挑着箩筐,把家当从农村搬到镇上,从做小买卖开始新生活,是为了获得比农村更多的机会。父母从县城调到省城,是为了给自己和我更好的机会。我从省城到京城,也是为了更多的见识和体验。不断往更远更大的地方走,可能就在基因和传承里吧。

前几天想到一个问题,不是说哪里都是修行的道场吗,为什么要有高下和偏见之分地选择在大城市生活,而不是回老家呢?哪里不都一样吗?

目前来看,大城市的能量值和意识层级要远远高过农村和一般小城市。如果一个人本身能量层级已经非常高,那在哪里真的都一样,是他在辐射他的生活环境,为环境提频。

或者说,当你在哪里生活,就有在哪里生活和修行的原因,就安住当下吧。

2002年离开北京的时候,想着,以后肯定就在美国定居了,谁还会回来。户口,就不要了吧。户籍管理员说,那还是想办法转到别人家里去吧,销户了,你以后回来就麻烦了。

出国读书,要见识更大的世面,虽然连北京的门儿都没摸清,中国,对她的历史文化基本一无所知。

但出国,是那个阶段,那个时代的自己,非走不可的路,义无反顾,一心向美。

老天也成全了我,去吧,你这不知天高地厚的丫头,我迟早把你再弄回来,使劲在地上摩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