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教的教育》读书打卡第2天
第一编第一节:完整地接纳孩子
2.学会尊重孩子
【金句摘录】
所谓“尊重”,指的是肯定、重视并加以赞赏。
在一个家庭里,要想让父母耐心而平等的接受孩子的观点和行为,学会尊重孩子,“平等”的观念,就显得十分重要。
首先需要父母要认同孩子的地位,既不把孩子神化,也不把他卑微化(认为孩子就是父母的附属物),更不要讥讽他不成熟的观点或言论举动,愿意倾注精力和时间来和他一起分享感受。
要想学会尊重孩子,首先需要了解孩子。
通过细心的观察,父母就能从孩子身上发现很多闪光点,也会发现很多需要得到科学引导的问题。
随着年龄增长,当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苏醒,父母就需要格外关注他们的选择能力。这里的选择不是泛泛的A或者B的选择,而是建立在跟着孩子一起思考的基础上。
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出色的父母将带着耐心和机智,提供的选择题包括了对事件后果的预见,对现有条件的分析,对得失利弊的权衡等等,引导孩子跟着一起思考,再得出合理结论。
唯一需要父母做的是,尽量创造让孩子对自己敞开心扉的机会,帮助他们化解他们那个年龄所无法独立面对和解决的困难。你在幼年时期对他们的影响力越大,就像储蓄在银行里的钱越多,当你们进入后来的分离期时所要取出所有积蓄的时间就会延长。
对孩子有尊重和爱的父母,理应得到孩子一辈子的尊重和爱。
但是有一点需要澄清,尊重孩子的意见,并不等于放任不管。如果想要达到预期目的,斗智斗勇是首选。
尊重孩子的父母必须理性客观,不能无原则的敞开双臂将孩子抛向自然。过早地让孩子去尝试做不适合他们年龄的决定,将带来更大的困惑。
孩子要做的决定,应该和他们能够承担的责任相适应。
父母能给孩子的帮助,就在于告诉他坚持做完这件事带来的结果。
让孩子知己知彼,才能在选择中有所获益。
赢在起跑线,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观念。
事实上,不管是无条件的溺爱,还是有条件的攀比,都是对孩子的不尊重。
尊重孩子不是一个形式,而是深深的进入到亲子生活的点滴中。
如果孩子在父母那里得到尊重,他对爱、关怀的认识也更直接,长大后也更容易成为一个积极的可以发散爱和关怀的人。
【感悟受获】
我相信需要“尊重孩子”,可是更多的时候,这个“尊重”更像一种口号——喊得响亮,可是做起来真的很难。
比如,关于“尊重孩子的意见”,这个度究竟在哪里,我们该如何去把握……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入了解自己的孩子,深入了解自己,才有可能做得好。
“尊重孩子,并不等于放任不管。”希望我们都能够探寻到这个度,做更好的自己,助力更好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