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素养
不管我们平时写什么内容要做到下笔有神,除了平时要积累一定的相关素材,除此之外 还要注意词汇的养成。 可见词汇在文章当中的重要性。
毛泽东明确指出:“为什么要学习语言学,并且要用很大的气力去学呢?因为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夫不可。”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反映恰当,在这里粗心大意,就是不懂得做文章的起码知识。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用于新闻传播,就是新闻语言。从这个意义上讲,采集到好的材料,有了好的主题,选取好的角度,都只是完成了新闻作品中的一部分,最终还是要通过语言把事物准确、完善地表现出来。
毛泽东在《反对d八股》有一段非常精辟的话,他说:“第一, 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的语言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我们很多人没有学好语言,所以在写文章做演说时没有几句生动活泼切实有力的话,只有死板的几条筋,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不像一个健康的人。第二,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我们不是硬搬或滥用外国语言,要吸收外国语言中的好东西,于我们适用的东西。第三,我们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由于我们没有努力学习语言,古人语言中的许多还有生气的东西我们没有充分地合理利用。当然我们坚持反对去用已经死了的语汇和典故, 这是确定了的,但是好的仍然有用的东西还是应该继承。” 郭沫若也讲过,要能通过对语言的学习,自发地“采择言语,驾驭言语,造铸言语,自由自在地把言语处理得就像雕刻家手里的软泥、画家手里的颜料一样,才能够成功。”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给我们留下来丰富的内容,必须认真学习和继承。要下一些死工夫,花时间去背一些东西,这点对提高素质非常重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好文章是靠字 词 句 组成的, 是靠好的构架,好的好主题形成的。名篇佳作背多了,存在那个地方,日积月累,加之又慢慢理解了,一到用的时候,它就出来了,这叫长期积累,偶然得之。 许多灵感之作,大都是在这种状态下获得的。这就好比积堆了不少干柴在那里,一遇到火星就燃起来了,蓬蓬勃勃,使你的文章增色不少。这种情况下,会出来一些佳作,不仅出来,有时会超过前人。不然的话,人们为什么没有记住杨广 庾信,而记住了秦观、王勃呢? 这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毛泽东在《反对d八股》里面提出:“要使革命精神获得发展,必须抛弃党八股,采取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文风。”马克思竭力主张语言要纯洁,有时甚至达到咬文嚼字的程度,他是一个永远不满足他自己写的东西的人,总是写了又改,总是觉得他的阐述不够完整。马克思总是非常慎重地工作着,他所引用的任何事实、任何数字,无不引证自最好的权威著作。他不满足于间接的传闻,总要追溯根源,不论克服多少困难。即使为了证明某个无关紧要的事实,他也会到图书馆把事实查清楚。惟其如此,他的批评者从不能指摘他任何疏忽,指出他任何经不起推敲的论证。他在文学上同在科学上一样严谨。他不仅不依赖于不十分相信的事实,而且他绝不谈论一个他尚未研究透彻的问题,他总不出版任何作品,一直到他所写的东西已经得到一个满意的形式。
郭沫若谈到文风时说过:“什么样的人,就写什么样的文章,文章要写得准确 鲜明 生动,首先要看写文章人的思想 立场 作风怎样。你的思想正确,态度鲜明,作风正派,那么 ,你写的文章也就有一定的准确性和鲜明性。” 他认为 ,文风不单纯是语言问题,同思想和方法有密切联系,为文要先做人。一个人文风的好坏,先要看人,看他通过文章传达一些什么。好的文风一定是准确 鲜明 生动。
语言素颜的提高,要通过多看 多读 多背 多写 ,长期积累,深入生活,深入生活才能有好材料 新闻这个东西,看上去似乎很简单 ,平淡无奇,但是写起来并不容易。用最新的事实 、最平易的话,去见证 、说明一件事,一个道理,没有真功夫是不行的。新闻功夫 、语言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坚持下去,一定大有收获。
本文节选自《新闻写作教程 第五节 语言素养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