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小时天才】枝桠,自然生长

2016-08-04  本文已影响61人  进化杂志

作者/暄糊糊 编辑/阳光满堂 美编/JUDY

暄糊糊,暄是冬日的阳光,糊糊是因为我爱吃糊糊状的东西,您可以直接叫我糊糊~我的性子,大体是爱学习,爱规划,喜欢平衡和中道,看见美的东西就走不动路,遇到困难,死磕也会把满意的结果做出来,(_)嘻嘻……

我最擅长的是美容健康(研究九年,拿到国家高级健康管理师证);主持(从三岁到现在,普通话二级甲等);office应用(微软mos全球大师认证),喜欢在俱乐部里我们用彼此的长处相互帮助~

误打误撞地入门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是现在各种积极进步的学习社群都在应用的,它强调了积累的力量,但又绝非机械的叠加,而是一种深度和广度常年积累后形成的生命的厚度。

我的一万小时开始的比较巧合,早在2004年,我14岁刚上高一的时候,在路边买了一本《魅力》杂志,里面说的都是如何保养,如何塑身,橄榄油怎么用,海盐怎么用,还配上萌萌的漫画,引起了我巨大的好奇。那时我正深陷一种困惑里,我姥姥年轻的时候超级漂亮,是那一种亮眼的美,妈妈也遗传了姥姥的好基因,生得很水灵。她们一生信奉不用保养,但是看着上了年纪的她们以及身边的阿姨呈现的是倦怠,戾气,松软和下垂,我产生了强烈的恐慌,难道我的未来也只能这样?正是那本杂志让我看到了另一种活法的可能。

进入一个新世界

接下来的整个高中时期,我最大的休闲活动就是研究保养。但当时压根不懂学习方法,所有的学习经验就是学校里老师安排好的进度,自己大量看闲书,以及拿一个小本子记下遇到但不知道意思的名词,周末统一上网查。所有能接触到的保养杂志,我基本期期不落地买了三年,所有书店里能买到的保养书(当时专业书籍很少,都是明星保养书居多,比如大s《美容大王》的me系列)我也是一本不落地抱回家,每吃一样东西都会翻看《本草纲目》和《神农本草经》里面记载的效果和药性。书里面的方法,除了吃减肥药坚决不碰以外,基本都试了一个遍,但是效果总是不如人意。即使是高三最紧张的时候,我每天也会研究保养一两个小时,每一本杂志和书都被我翻得旧旧的,虽然这以上完全是无意识的行为,但我在这个过程里是很开心的。

精深练习

上大学后有了更多的时间和金钱,我开始思考为什么之前研究保养的进展缓慢。学了市场营销之后已经能辨别明星书中的广告植入,避开了一部分雷区,但是对于效果我还是不满意。

思考的结论,加上当时研究真正学习的方法后,成果如下:

1.寻找经典

就是穷尽可能找最经典,最具传承的来学习。为了看懂一本经典,可能要看十几本书辅助,这个过程绝对值得。也就是从这时起,我开始成为一个教材控,每学一个新领域的东西,总是找最好的大学的教材,最好的教授写的书,或者流传几百上千年的书籍来研究。

2.寻找真问题

这个阶段看的书很多,阅读时拿笔画下重点,这个方法的好处是获得问题,注意哦——不是获得答案。结合自己生活观察的实践,寻找真问题。最初获得的答案都是假的,浅性的答案。当对某个问题没有系统性认知的时候,问题比答案重要很多。

3.切忌只看一个路数的书

现在很多人学习都有这个问题,在阅读中急着“拜师”,然后作者的盲点就成为自己的盲点。在获得问题之后,答案多是在不同作者针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说法中获得的。通常对于一些较重要的概念,人的理解会出现分歧,于是便有见解高下之分,这种部分通常是重点中的重点。现在获得咨询很容易,但不偏听一家之言,多比较多思考,最后得出经实践论证的认知,才会有比较好的学习角度(具体方法参照《如何阅读一本书》、《越读者》)。

这个阶段看书主要做以下三件事:

一是建立结构。最好的办法是就问题写文章,在自己的知识系统中重新建立结构。通常一篇有自我观点的文章写出来时,证明已经进门了,敢站在自己的角度下一些结论了。若还是不敢下结论,还是恍惚状态,那么退回去质疑自己是否真的找到“真问题”。

二是集中一点突破。这个通常是建立完结构之后的工作,就是创见。每个人的问题在深入之后都会由量变到质变,就论证命题的正确性去深入阅读、考证、打通关节。

三是实践。实践就跟科学研究一样,写方法,执行,过程中跟进,记笔记,甚至由录音和录像记录细节,然后反馈。这个阶段为道日损,要一点一点剔除繁杂无用的观点和技术。

整个大学的学习过程大概就是不断重复以上步骤,这也是后来知道的在《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天才是训练出来的》这类书中被称为“精深练习”的方法。只要不想停留在到此一游的阶段,对自己有点要求的人,都会自然的进入精深练习。

关于学习时间的安排:

要先有一个大概的计划,比如一天一个多小时(学进去真得很快,我常常自己加量),三个月大约是100小时。如果把这100个小时分摊到一年中去完成,成果是小于三个月的,因为成果始终无法积累。倘若这100个小时在一个月内就完成了,成绩很容易大于三个月的,即使学学停停也可以,但是要有一定的量做底。

如果觉得时间不够用,我想可能主要还是取舍的问题。你觉得哪些事情真正重要,就会牺牲别的时间去供给你认为优先重要的。

关于学习的节奏:

有人说一天20个单词,坚持一年足够你搞定国内所有的英文考试。但是我觉得,日常集中突破和长性学习要结合着来。最初每天两小时,针对一个问题,持续做,通常我的经验是一周到三个月,转换点就是这个问题解决了或者对这个问题有点倦怠了,然后改成一天半小时或一小时的累积就好。两种状态交替进行。

学够了,学过瘾了,比平均每天花一点时间但目的性不强的学习有效。

了解理论,惊喜

2011年大学毕业的时候看了《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当时感觉很奇特,原来我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一万小时哦!从2004年到2011年,我常常翻看保养类书籍,或者翻墙出去查资料就是七八个小时,实践更是乐此不疲,算一算早就满了一万小时。怪不得自己后来一点不担心将来怀孕、更年期或者变老后各种身体和心理的变化,因为应该怎么做早就在心里了。而且身边亲近的人都能被我调理得很好,现在这样我很开心。但我觉得还是应该系统地学习,所以就花了半年时间考了中国人力资源部的高级健康管理师,同时开始思考这个无意识的积累带来的好处和路径是否可以复制到其他领域。

回顾我学习保养的整个阶段,真的是自然而然的,而且后来选择学习投资、瑜伽和写作也都是建立在尊重自己并花费巨大的时间精力了解自己基础上的。就像李欣频所说的杂耍玩球一样,一开始只能一个,慢慢增加球,直到同时几个球都可以玩得很转。保养成了我其中的一个球,我还在一个一个地增加球的数量。每一个球都有独立的系统,我分为出世和入世。出世的比较经典,往往都需要看原文,而且心理层面的体会更多;入世的要追随潮流,了解最新的科技,最新的趋势,最实用的窍门。

选好学习的方向之后,一开始制定的是比较没有弹性的计划,巴望着每天在iHours上记上一笔。但很快我就发现不对劲,一万小时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如果随时关注是否有进步,就会像电脑一直开着一个很耗内存和cpu的程序,没有办法专注当下。这让我不停想到一些指向性很明确的词,目标,效率,完成……总之,不太有趣。但对我来说,和时间与累积相关的词应该是轻松,热情,愉悦的。每天都要面对新的事物,好与坏都享受其中,重要的是把这些当作过程,心里放轻松。

25岁之后,相比把时间花在人上,我更关心实践,愿意用更多的能量来做事,体验知行合一,这是个令我着迷的过程。一个想法实现起来有万千细节,每个细节都要倾注心力,小心对待。急了,懈怠了都不行。这里面有一种对节奏的控制和张力。

我觉得一万小时的执行不应该是某种急迫的,直奔目的地的精准计算,而是安排妥当化整为零,有闲看风景的从容淡定。

一万小时心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一万个小时真的需要很长时间,我一直相信人无法通过一个不快乐的过程得到一个快乐的结果。结果出现其实就一秒钟,之前却是一个无尽的过程,有何心法可以让这个积累的过程变得快乐呢?

心法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金刚经》里的一句话,经典中说六祖慧能听到这句话就开悟了。小时候我完全不懂,大了之后却觉得这是可以作为人生纲领的一句话,来贯穿每一天的生活。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有愿心,无目的。目的就是要藏,要留,要保,而愿心就是要给,要放下,这是完全不一样的思路。

同一件事情,带着心去倾听,换一种态度去面对,每天获得的个人成长是不一样的。我常常在处理事情时提醒自己,衡量事情重要性的时候别那么功利,你不知道哪片云会下雨,试着生起一些平常心,让每一件事情都变成一个完满的种子。当事物的意义不再完全被外在的成功和效率所定义时,你就可以跟着自己的节奏,在每一件小事的完成中积累喜悦和成就感,演练你的能力。

以目标为中心的驱动,人很容易重视机会。互联网发展的过去十年中,每天都能听到某人抓住了一个机会从此一飞升天的神话。事实上,是你的机会永远都是你的,你能做的别人永远都做不了,当你做好了一件事情,是因为你的准备都攒够了。所以先从每一件小事练习起来,当有一天,你梦想的使命有可能降临时才不会和它擦肩而过,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就是每时每刻的做好小事。

如同植物和山水,只要能量流动,生长收藏的过程没有阻滞,那造化有它自己的智慧让一切恰当美好地呈现。吸收天地精华,自然自在生长,终会花满枝桠。

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源自幸福进化俱乐部《进·化》杂志第1602期
精心烹调成长干货大餐!期待您的投稿|简书投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