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读书笔记:读心学破的几次枷锁
10月读了两本书,一本《人体使用手册》,开启了我进一步学习中医的念头,有位老师讲久病的人学中医学会的可能性会比较大,我想我大概可以吧,哈哈,毕竟占了久病这个条件。
另一本是郦波的《五百年来王阳明》。五年前第一次读《传习录》,第一次认识王阳明的心学,知道了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当时的感觉就是前所未有的自由。正如曾国藩学习阳明心学时的感言“重开天地,另起炉灶”“内断于心,自为主持”。似乎一瞬间打破了多年自困的枷锁。所以,这次仅以这篇文字记录一下读王阳明打破自己枷锁的心理经过。
冲破的第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有句话是“是非审之于己”,事情是非对错自己心里有数,自己心里有杆秤。关键是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虽然说没有主见很丢脸,但是不得不承认,人生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在这个问题中困着的。面对各种不同的标准,你不知道这杆秤是什么码,不知心里哪个是你的主,或者叫“价值冲突”。
王阳明的“致良知”解放了这一点。他告诉你,你不必拘泥于父母的教诲、世俗的绑架、权威的压迫,理论的束缚,这些统统都不是标准(但是可参考),一切都只是工具;即不唯经验,不唯教条,不唯世俗,不唯权威。放下这些之后,一切从当下现实出发,心自然会带你找到正确的方向和正确的路,价值天平自然会回归水平,心里的那个主也自然能浮出来定住。最后这个主的根本的来源还是基于人性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过“心即理”和“致良知”,我竟然找到了“实事求是”的“求”的信念。
冲破的第二个问题:格物致知,如何格?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强调要“事上练”。碰到事,不怕事;碰到有事,正好去事上练一练。心在事上练就像刀在磨刀石上磨一样,越练越精纯。
王阳明一次回答学生的问题“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王阳明回答说:“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功夫也,如此临时,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正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从这里我又看到了“实事求是”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只是同样的做法,“实事求是”寻求的“事”和“是”是第一位的,而“事上练”则是在处理事的过程中磨炼心,“练心”“为己”是最终目的。
冲破的第三个问题:心外无物,何解?难道仅是唯心?那又有何意义?
“心即理”“心外无物”,争议很大,因为很像贝克莱的“存在既被感知”,被说成主观唯心主义。但是本书的作者认为不然,阳明的“心外无物”说的是意义问题,而不是存在问题。
“汝未来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汝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汝心之外。”
也就是说,“心外无物”是指“心”乃生发意义的源泉,不“致良知”,外在世界尽管五彩缤纷,也对我毫无意义可言。对于那树花,你看不看他,他都客观存在于那里,但是你未见过他,他于你又有何意义呢!
所以阳明心学是积极入世的,是要积极与世界发生联系的。从这个角度说,这就是纸上谈兵,线上旅游,心中孝顺差的那点意思。你以为你都知道了,见过了,孝顺了,可是做不到知行合一,知道没有做到还是等于不知道,那再激烈的战场、再美的风景、再浓的亲情,与你又真的有什么关系呢!
冲破的第四个问题: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一个人,和外在世界周旋,和社会周旋,碰到麻烦去战胜它,其实并不难。难的是什么呢?难的是和自己周旋,和自己的内心周旋,战胜自己。
一个地方解决了一批土匪,还有新的土匪出现。土匪灭了生,生了又灭,地方不能长治久安。从表面看,是治了标没有治本;从心理上来看,是百姓心中的心中贼未破,官员心中的心中贼未破。
破这二贼是比破山中贼更难的。正如老虎抓了一个又一个,但是百姓心理总是会觉得这不过是走了一个又来了一个;又正如某些企业改革天天喊,但是从上到下所有员工都不相信他能改好;又如某一个考试本身并不是打不倒的虎,但是失败的次数多了,它彻底成了你心里的虎。
这是一个破心中贼、树信念的问题。务必要诚意正心、知行合一才可以从根上破心中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