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想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

《道德经》摘抄与思考79章

2018-05-08  本文已影响38人  Recycler

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徹。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大意】

此章强调德的作用。德可以彻底化解矛盾,也可使君主不苛责百姓。

【译文】

调解深重的怨恨,必然还有余留的怨恨。用仁德来报答怨恨,就能算是妥善吗?

圣者虽然保存着借据的存根,但是并不向人求索偿还。有仁德的人永远持有欠据,无仁德的人则永远持着讨债的秤。

大自然的规律是不偏爱的,它只和善人同行。

【我思】

第一句,大怨念难以和解,总是会在心里留下痕迹。老子认为解决怨念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结仇。但是怨念来了,不结怨就可以吗?你打我一巴掌,我不怪你。你继续打我,我还是不怪你。直到你精疲力尽,直到你觉得无聊,直到你再也难下狠手。这是老子想出的解决怨念的办法。说的很容易,人类在遇到伤害的时候总是会反击的,绝望无助的时候更会反击。老子的这套理论,做起来太难了。身体不知道要受多少伤害,不知道自己会不会被打死。这种不在意个人损失的人,我们难以找到这种人。

用仁德去结怨,也不是一种好办法。如果说不去与人结怨是不作为,克制人性。那用仁德结怨就是,以善报怨。可以想象成,被打了之后,不是不生气,反而去微笑的问对方手有没有打痛。不生气的人不好找,这种不生气反而乐于被虐的人,除了虐待狂,更是难以在普罗大众中找到这么一位。

至少老子的理念,不去结怨算是略微能做到,相比嬉皮笑脸面对仇人。至于以怨报怨,虽然可以暂时通过强力获得些许宽慰。但是冤冤相报何时了,会有更大的怨恨到来。最少也是如第一句所说,会有些许怨恨挥之不去。

怨恨可以挥去吗?我认为不能,我们不能回到从前。有个人骗了你,即是他加倍补偿,你也不会上第二次当。因为有了防备心,这种防备心就是些许的怨恨。

有了怨恨怎么办?试着找条出路。怨恨如何来的呢?就是彼此有矛盾,先是了解各自坚持的底线是什么?有人爱狗,有人爱狗肉,这是各自的目的。当这两种人所在意的事物重合在一起就是矛盾。爱狗的埋怨吃狗的惨无人道,吃狗的埋怨爱狗的多管闲事。目的找到了,再看看彼此能不能和解!能,吃狗的躲着爱狗的,爱狗的不去狗肉馆。各得所需,各得所乐。这个问题暂时解决了,还需要深层次的调节。让吃狗的了解爱狗的为什么爱狗。让爱狗的了解吃狗的为什么吃狗。吃狗是因为满足口舌之欲,爱狗是为了满足精神愉悦。这就是人所在乎的东西不同,也就是人生目的不同。如果一个人还不能理解对方的人生目的,那就继续加强教育。这是化解矛盾的第三步,对人民的自由文化教育,教育其认识到每个人的人生是不同的。各自做好自己的事互不侵犯。这么简单的道理就是化解怨恨的主旨。当了解这些,就不会有怨恨了。当有个人再冒犯个人的时候,你就会想这个人的人生选择做一个坏人,而不是故意针对我这个人。我们应该想法设法与这类人没有重合,而不是想方设法了结怨念。因为根本不需要怨念。这有回到刚开始老子的理念。

拿着契据就是德吗?难倒就没有催债的吗?收税的都是刻薄吗?难倒就没有有德的人吗?不论拿契据还是管税收,都是一份应该做的事。老子这里想表达的意思明白,所举例子不是很好。有点以偏概全。

圣人之所以不与人结怨,是因为像是拿契据的人,别人亏欠他的,他不急着要回来。这是有德的人,也因此是圣人。当利益的亏欠达到一定数量,就是对人性的考验。人性又与见识有关。见识越多,越容易引起人的欲望,越是考验人性。当一个人的世界只有粗茶淡饭,那么钱财对于人来说可能就是无所谓的事,他可以把几千几亿用在帮助别人。当一个尝过鲍鱼燕窝,就会被其味道所吸引,钱对于他来说就是必须品。先做圣人,就需要封闭自己的见识,简衣缩食,才有精力帮助别人。但是封闭自己的见识就封闭了个人增长智慧的机会,也就无法成为一名智慧的圣人。这是一种矛盾。还有一种矛盾,如果圣人增加了见识,智慧增长了,就需要时刻告诫自己不能想鲍鱼鱼翅,时刻告诫自己要克制欲望。当有人说龙肝凤胆比鲍鱼好吃,这时就需要更大精力克制自己的欲望。见识越多越容易被欲望沦陷。

自然规律没有偏爱,如何专帮善人呢?如果认为不与人结怨是保存自己的办法。在生存长度上来说,自然规律是偏爱善人的。生命不止只有长度,还有宽度。宽度就需要学学孔子,积极进取。就要与人争,获得更多的资源。人生不再是一样的,还是要理解不同人的追求。

额外说几句,有位老大哥,长我几岁。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是当兵出身,做事行动力强,周围的人当中,他算是收入较高的。挣过钱,投过资,去过美国,考察过非洲。在赚钱的同时,也遇到过骗子,损失不少,但是不会动了根基。挣了钱受过骗,就开始埋怨所有人,埋怨人心不古,埋怨坏人太多,埋怨人性太自私。我不会劝人,只能告诉他顺其自然,莫要生气。

其实人生无非两条路,一条走老子的道路,清心寡欲。一条走孔子的道路,积极进取。走老子的道路,需要放弃一些利益,得到是种“空”的自在。虽然时有得失,但是不会影响生死。走孔子的路,积极进取,就要与人争利益,有利益的地方就有人在,包括违法乱纪的人。在得到大量资源的同时就要提防意外的伤害,甚至面对任何伤害。那种将老子和孔子相结合的生活,既想安宁又想赚钱的生活是每个人想得到的。但是目前是无法实现。至于钱也没赚到,日子也不安宁的生活是很多人目前的处境。

我的这位老大哥,算是正常的生活,挣到了钱也受到了损失,也没什么好埋怨的。毕竟幸运儿太少。不如,学学老子,没必要去结怨,结怨也无法挽回损失。接受现实,不如学着胆大心细,希望下一次会更好。

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得到的多失去的多,得到的少失去的少。

【拾人牙慧-老子今注今译】

用赋税来榨取百姓,用刑政来箝制大众,都足以构怨于民。理想的政治是以德化民、辅助人民,给与而不索取,决不骚扰百姓。

老子却不以人的主观情意附加给外物,所以说自然的规律是没有偏爱的感情。

【拾人牙慧-张其成全解道德经】

那些大的怨恨是难以去彻底调和的,最好的办法是一开始就不产生怨恨。老子是最彻底的,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才能彻底铲除产生怨恨的根源。

【拾人牙慧-闻老子之声】

感情受到很深伤害,从而产生怨恨。人一旦产生怨恨,即使得到和解与消除,也不会完全彻底地不留一丝痕迹。因此,消除或和解怨恨的各种努力的结果不会归结到善。

因为有德的人只是以无心的态度接受某一事件,而无德的人则掺杂自己的亲疏感情,或先入为主的观点,或现有的价值观,将事件纳入到自己的主观当中,以自己的主观方式去解释它。

孔子希望建立人的最基本情感作为基础得以保障的社会,而老子则反对以特定的价值为基准评价世界和划分世界,二人形成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立场。在老子看来,天地自然不会特别善待某一事物,因此可以维持长久。圣人同样因保持这种无亲的态度,所以能够经常帮助善人,与善人同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