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诸葛与庞统
东汉末年,三足鼎立。其中最富盛名的谋士莫过于卧龙诸葛亮。与他名号上齐名的,那就是凤雏庞统了。
话说在刘备一次战败逃难过程中,在南漳遇到了一位隐士—水镜先生司马徽。在他点醒刘备,令刘备急问“奇才安在?”之时,道“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由此可见,一龙一风两人的才气和名气的确是旗鼓相当的。
可是,人们一提到三国的谋士,第一时间浮现的肯定是诸葛而非庞统。诸葛亮“多智而近妖”的形象已经深深印在人们心中,但庞统给人的印象似乎就少了那么点。而且,在三国中,庞统年止三十六就被乱箭射死于落凤坡,而诸葛亮一直到五十四岁才死于劳累,死还死的富有传奇色彩—授书、传锦囊、稳将星……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两人如此大的差距呢?两人的是否有这么大差距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两位。
诸葛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三国志中亦有写到“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庞士元,“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从这就可以看出两人相貌之别。况且,在魏晋时期 ,男人的样貌是非常关键的。这就是为什么庞统初到蜀国时没被刘备重用的原因。但庞统是何许聪明之人。当他被刘备任命为一个小小的县令时,他整日饮酒作乐。可当刘备派张飞来探查时,只见他“手中批判,口中发落,耳内听词,曲直分明,并无分毫差错。”仅用了不到半日就将百余日的事物尽断毕了。从而得到重用。
论诸葛与庞统讲到才干,那究竟是否是两人才干方面有所差别呢?孔明的聪明智慧是毋庸置疑的。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郎,巧布八卦,都是我们耳熟能详之事。罗贯中先生甚至还把他的智慧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三国志中陈寿也把诸葛亮比作萧何,管仲。庞统呢,有评曰:庞统雅好人流,经学思谋,于时荆、楚谓之高俊。三国演义中描写虽少,但次次都乃一场促进三国进程的大妙计。且不说别的,就说著名的赤壁之战上,如果没有他巧授连环计,把多疑的曹操说的服服帖帖,令其“下席而谢”并“即时传令,唤军中铁匠,连夜打造连环大钉,锁住船只”,其它的借东风,群英会根本没用。再说庞统议取西蜀。可以说整件事一大半都是他促成的。他给刘备的一个个建议、方案,令刘备在日后的道路上有了莫大的帮助。
论诸葛与庞统但是,卧龙、凤雏二人走的路线似乎就不相统一了。卧龙属于一位政治家,而凤雏属于一位政客。政治家和政客的区别,就在于政治家有理想,而政客只有利益。所以,在赤壁之战后近十五年,诸葛亮似乎退居二线,书中也鲜有出现他的名字。夺取益州,是庞统极力主张,并出谋划策;进攻汉中,是法正强烈建议,并出生入死。而诸葛亮在那时却成了“事后诸葛亮”。当关羽征襄樊,刘备征东吴之时,诸葛亮既不赞成也不反对,只是一言不发。直到刘备兵败猇亭,老而托孤时他才回到一线辅佐蜀汉。
是什么原因让诸葛亮在那时如此沉寂呢?这就和两人的理念有关。刘备在赤壁之战中是最大的赢家。当他夺得荆州和益州后,一下子翻了身。这时候,刘备的野心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这时的他的理想早就被利益覆盖了,所以他需要依靠庞统来给他谋取更大的利益,而诸葛亮则被礼如上宾但没有实际作用。当刘备惨败于猇亭,才幡然对诸葛亮说到“朕早听丞相之言,不致今日之败”。从这时,被冷落的诸葛亮才回到一线。这也看出诸葛亮在之前的战役中并未发挥多大作用,对征吴无法有效阻止。
打完猇亭之战,刘备也命不久矣。这时的他,不需要什么王位,地盘了,他只想他一手建立的蜀汉政权能够安全稳定的发展下去。他托孤托的不只是孩子,而是整个蜀汉。可惜这个蜀汉政权本来就危机四伏,内忧外患。外有魏、吴,内有益州、东州、荆州的三重矛盾。况且刘备在猇亭和夷陵一败涂地后,一些心怀不善的人开始蠢蠢欲动。这时刘备的五虎上将已经没了七七八八,庞统、法正等谋士也死于战争。在周围的人中,刘备唯一且必须要信任的人只能是诸葛亮。因为诸葛亮有理想,有能力,处事谨慎又对蜀汉忠心耿耿鞠躬尽瘁。刘备也清楚,一位充满理想的政治家是不会为了个人利益而突破道德底线不顾君臣大义的。我想,要是庞统在世,而诸葛亮战死,刘备是否敢把刘禅托给庞统呢?我认为他不敢。
可以这么说,当刘备打算豪赌一把,称王称帝时,他得依靠庞统;当他想守住家业时,诸葛亮才是最佳人选。
现在看来,两人并没有高低之说,只是两人在不同方面各自取得了那方面的巨大成绩。卧龙的智慧不可否认,凤雏的才能也毋庸置疑。关键在于两人走了不同的路线,而两人的路线虽难比较,但两人都是各自路上的一个巨星。所以,卧龙、凤雏之间确实可以齐名,但可能罗贯中先生更倾向于诸葛亮的理想和抱负,为了把其弘扬出去,才更着重笔墨地把他封为智慧的象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