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TO亲子教育闲言碎语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

2017-04-11  本文已影响2263人  皮皮狼

自信是一种精神状态,有自信的孩子,对外界事物会显示出更强烈的好奇心。表现出更多的冒险精神。也有更强的抗挫折能力。做事更主动。

而没有自信的孩子,做事更被动,在行动时常常迟疑不决。遇到失败会更消沉。不敢冒险。

在很多父母眼里,自信似乎属于气质的一种,是教不会的。这其实是一个错误的观点。

自信的确不是教育和传授的结果,但完全可以通过构造教育细节来达成的。

首先,孩子的学习内容分三个区域,分别叫做:舒适区,恐慌区、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概念最早是苏联的维果茨基提出的,我们从产生结果的角度可以这样划分:孩子已经学会的部分,叫舒适区。而孩子一定做不到的部分,叫恐慌区。在舒适区和恐慌区之间,得到帮助就可以产生学习。叫做最近发展区。

请看图。图中已学任务部分就是舒适区,潜力之外的未学任务部分就是恐慌区。中间部分是学生获得帮助就可以完成的,是最近发展区。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

如果一个孩子总在自己的舒适区做事。会显得不思进取,而在自己的恐慌区做事。则会一定会体验到挫败感。

在最近发展区做事,注意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得到帮助,做成了,一种是没有得到帮助,做不成。

做成则收获自信,做不成收获恐慌。

自信如何培养?答案已经出来了。就是让孩子在最近发展区做事。并且提供帮助。体验成功。

只有当孩子不断挑战自己,并且多次成功,才会对自己的能力有精准的评估。在处理未知事物时,才能表现出自信。

接下来,那就是如何具体操作了。

要做到这一点,父母(教育者)首先要有一个基本的能力,就是要判断孩子的发展水平。确定孩子的舒适区和恐慌区。

在这里我还是举一个搞笑一点的例子。比如说,让一个四岁的孩子去打酱油。

如果这孩子早就会买东西了,打酱油这件事对他属于舒适区。如果这个孩子连认路都有问题,出门就迷路,一定回不来,非要让孩子去做。能吓得孩子这辈子不出门。那就是恐慌区。

假如这个孩子从未自己打过酱油,可以确认属于最近发展区,但也有可能失败而丧失自信。那怎么办?

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任务分解。就是把大任务分解成小任务。让每一个小任务都落到孩子的最近发展区。

我们既然要孩子收获自信,就要帮助孩子把事做到百分百成功。而不是只有百分之五十的成功率。

我们就要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1.孩子会认得买酱油的路吗?

2.孩子会用钱买东西吗?

那好,这样打酱油的任务就分解成两个,就是认路和交易。

那么第二件事,就是帮助。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

我领着孩子玩的时候。回家时,我就让孩子前面带路。孩子忘了路的时候,我会提醒她们那些标志性的建筑。

出去游玩,买水什么的,我都要孩子去做。确信孩子会买东西。

最后,我家炒菜没有酱油了。我就会问,谁去打酱油。我家两个小家伙一起蹦起来喊“我去!”。最终她们一起去。

第一次她们去打酱油的时候,我也是不放心的,一直趴在窗台看着她们出小区,最后看着她们拿着东西回来,我才放心下来。

第三件事,叫评价和总结和回忆,在发展区增加新的任务。

要适时的表扬一下。问一下,过马路的时候有没有当心啊,除了酱油,还有没有看到其他好玩的?要不要下次自己带零花钱买东西啊。

从此以后,出门购物就成了她们的舒适区,上学放学从不需要人接送。跑到远一点的图书馆看书也没问题。

舒适区就这样一点一点的扩大。原来的恐慌区也慢慢的并非遥不可及了。

扯完了打酱油,其实孩子其他的学习也是如此。我们来看看一位十四岁就建造核反应堆的孩子。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

TaylorWilson(泰勒·威尔森),美国著名科学家,被称为神童。1994年出生于阿肯色州。14 岁的时候建造了核反应堆,成为世界上完成核聚变最年轻的人。

我们看一下这个孩子的父母是怎么做的。

5 岁时,泰勒对父母索要的生日礼物就是起重机。当父母将他带到玩具店时,泰勒认为父母的行为是一种轻视,便生气地说:“我要一个真的。” 最后,在威尔森生日那天,一辆 6 吨重的吊车停在了他家门口。

11 岁的时候,泰勒得到了一本名为《放射男孩斯科特》的书。书中讲述了上世纪 90 年代,一个家住密歇根州的男孩试图在自家后院建核反应堆,结果污染了环境。在肯尼斯夫妇看来,这是一个具有警示意义的故事。但泰勒却说:“我敢肯定,我可以做得更好。”

12 岁时他所在的学校已经无法教给他新的知识。泰勒开始对含有镭的闹钟、含钍的纱罩灯笼和含铀的节日玻璃感光板产生兴趣。

泰勒 13 岁的时候,肯尼斯夫妇为了避免事情更加恶化,决定将儿子送到内华达州的戴维逊学院,而戴维逊学院正是一所专为天才少年开办的学校。

泰勒后来待在图书馆和实验室埋头刻苦钻研,掌握了等离子物理、化学、辐射计算量和电气工程等 20 多个领域的技术知识。

在 14 岁生日后不久,泰勒在戴维逊学院的实验室里制造出了一个迷你型核反应堆的核心,成为全球第 32 位完成核聚变的个人,也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个。

我不知道看完了这个故事,你看到了什么。在我看来,孩子的每一次学习目标,都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虽然很像恐慌区)。并且每次都能得到足够帮助,完成学习。这期间,我相信他的父母对孩子不仅提供了支持。任务分解层面也一定做的足够好。最终孩子展示出惊人的自信。最后完成了一个外人看来不可思议的奇迹。

他有着非凡的目标感,旺盛的精力,有把目标完成的丰富经验。有对自己能力有精准评价。

而这一切,我相信在他的行模式在五岁之前就奠定好了。

文章的最后,我还是要说一下,培养孩子的自信,不能做什么。

第一,不要虚假的谬赞。

有的人信奉“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于是把孩子不应该承担的赞扬强加给孩子。这样会造成短期的错觉,也会给孩子带来短暂的动力,但是长期而言,孩子一旦接触到外部的真实评价。对他会是一个打击,就会出现另一种不自信。

我见过某个老师,他就是这种谬赞的高手,谬赞的结果是,孩子的没有产生进步。但是对这个老师产生了依赖性。因为这些问题孩子从未被其他人认可,而只有在他这里才得到认可,还有对外部世界的隔阂。家长却认为这是老师的爱和魅力的结果。

在我看来,这种依赖一旦形成。其实是问题更严重了。真正有了自信的孩子。不依赖于这种虚假评价获得满足的孩子,一定会离开的。

其实,即便是孩子失败了,也可以说诸如“比上次有进步”。“好多了”等。这类比较性的夸奖。

这样就算夸不到点上,也没必要盛赞,谬赞。

第二,不要制定太高的目标。而是随时调整

有的家长以自己的认为的简单和容易来决定孩子做某事。甚至会训斥孩子“这么简单还做不到”。

这简直是孩子的心灵杀手。

特别是一开始不自信的孩子,目标越小越好。不要怕任务落到舒适区。先从舒适区引入也是极好的。小步走,随时看孩子的反应。如果孩子真喜欢呆在舒适区,也千万不要硬让孩子去做事。

要有耐心去等。

随时准备给孩子帮助。而不是等孩子品尝到失败了,再去反思。

第三,过分自信不是自信。是自大。

有一种家长,觉得孩子处在一种膨胀的状态,什么都敢做,什么都敢尝试,才是一种好的状态,并且振振有词“我小时候就这么天不怕地不怕”。

这其实也是一种不好的状态,既没必要刻意营造,也没必要刻意躲避。孩子对自己的认知出现偏差,有时候对自己评价高,有时候对自己评价低,这是正常的发展过程。

孩子处于叛逆期时,就是对自己评价高。所以才会越不让干越干。

只有建立在深刻的自我认知基础上的自信才是真正的自信。

传说,希腊的神庙中,刻着一句话:“认识自己”,几千年来,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其实并未做到。而对每一个个人,这也是一个终极任务。

其实,每一个父母,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去自信起来的时候,都应该扪心自问一下:

我有没有对自己有过深刻的认知?从而自信的挑战过自我呢?

我的自信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