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

2018-09-09  本文已影响23人  悠然河南

向死而生

滺然

生命实在是一个永恒的密秘,人也着实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动物。

我们都是凡人,但是每一个人都有许多生命的潜能,让它们无声无息地深埋在我们的体内,不是太对不起生命了吗?人终归都要走向死亡,人死如灯灭,该熄灭的时候自然会熄灭。但灯灭了,并非什么都没有了;曾经的光还在我们心中闪烁,灯的意义正在于燃烧的过程。

逆境对一个人的发展不利,但是却能磨砺人的意志,使之由脆弱变得坚强,变得有韧性。“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王阳明身处泥潭之中仍能遥看满山花开。王阳明经历了磨难,心性比以前更坚强了,他开始了解群众疾苦,为生民立命,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着自己,最终构建乐心学理论的大厦。由此可见,人生就是一个过程,挫折和失败才是人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王阳明被贬谪到边远山区,与当地居民言语不通,没有住房,有时连吃饱肚子都成问题,每天还要面临瘴疠、蛊毒侵袭身心健康的威胁、、、、、、但是,王阳明却用一种独特的智慧化解乐这一困境,并成功地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巴雷特说:“只有认知死亡,才可以树立正确、健康的价值观。” 如今一些人由于价值观的扭曲,生命被幸福的麻木包围着,为获取更多的世俗快乐而感到享受,为获取更多的名利之事去活动等;他们要做的事太多了,哪有时间去思考生命的真正意义呢?至于像王阳明、张海迪、海伦等之类,他们的刻苦拼搏只是出于无奈,谁愿意向往那样的生活?但是,仅仅满足于这种生活,沉溺于这种生活,就会将我们降低到动物的层面,有愧于“人”这个高贵的称号。的确,正常的世俗生活是一种强大的生活,也包含了生命中最坚实的本质意义,回避这种生活,不但是假清高,也是一种无病呻吟的虚伪。

人一旦在患难中,真正体验到了种种痛苦的真实感觉,才有能够主宰自我的力量,以后再遇到任何困难,就不会轻易退却,反而能够积极主动地迎刃而上,应变自如。我在与病魔搏斗的日子里,真是垂死挣扎;挣扎的结果是让我的灵魂开窍,我不再埋怨任何人对我的态度,不再抱怨世界的不公。也就是改变思维方式,负面的事情正面思考;为他人的进步而欢喜,遇人憎我毁我,自能恬然容受,并对此心存感激。既然医生诊断我得的是“主动脉夹层”,而且也了解到此病的凶猛后,我就觉得时时是死是时,但我仍步步求生存;因为《孝经》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弟子规》中讲“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所以我不能轻易放弃自己懂得生命,父母虽然已经不再人世,可他们走时都嘱咐我要好好活着,一定要照顾好自己。再说我的儿子还需要我的关心,我的孙女需要我的照顾,我不敢轻易地死去,不能让父母伤心,让关心我的亲人伤心。 一个多少有点思想的人,都渴望这一生能实现生命的价值。所谓实现价值,就是完全释放生命的潜能,达到生命自我的最高层面,但是这种实现在客观上,完全是一个和自己过不去的极其艰难苦痛的过程。

一个人只有认识到自己是有死得时候,才会开始思考生命,从而大彻大悟,不再沉溺于金钱、物质、名位,不再沉溺于享乐、懒散、世俗、然后积极地去筹划美丽的人生。我于是开始拼命地读书写作,我要用有限的生命,给我自己的人生做个总结。把自己的生命历程写下来,就算给我的子孙留下一点“遗产”,流下我的余温;让孙辈知道奶奶曾经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让孩子们从文字中感受到我的爱及对他们的殷切期望。痛苦是一种触及灵魂、有力量的情绪,但是如果没有真正的体验,就看不清它的本质,不能洞察它的实质,就无法真正地放下它,自主地掌控内心状态。

真正幸福的人生,本来就有缺陷,在追求完美人生的同时,要能够认清人生实相。而我们身体健康的人更多的是被生活的平庸所包围。缺乏刻骨铭心的爱情,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业;很少饥寒病痛的逼迫,有的只是谈不上激情、谈不上投入、更谈不上喜欢的日常工作。许多生活的烦恼诸如名利之类,虽然时时如蚊虫惊扰,使我们心乱如麻,烦躁难眠,却很难使我们体验到深刻的痛苦。一位医生说,身体能感觉到的部位一定是有毛病的部位,生活也是这样。我非常感谢上天赐予我这种病,假如有一天它爆发了,我就会死得干脆利落,既不劳烦别人,又不浪费资源。生命的惰性如同人的影子,始终在悄悄啃蚀生命的意志。而思索的尽头也往往是看透生命的秘密不过是一种虚空,因为生命的不可重复性在意味着无比珍贵的同时,也透散出本质的毫无意义。

萨瓦特尔说:“认识死亡,才能更好地认识生命。”深刻的痛苦会让人明智,让人清醒;而那些名利烦恼只会让人干出傻事,在平庸的生活中越陷越深,丧失生命的弹性,最终会像一头秀发的猪在充满猪食的槽边愉快地哼哼;也许幸福的感觉就是麻木?人们只有明白生命的弹性,才是人类最可宝贵的东西;才不会被困难、病痛,死亡甚至上帝压倒击败,而是利用生命的弹性来自卫的。因为,人是一种不甘失败的动物,在四面楚歌的包围下,不断寻求生命的突破;当生命遇到物质层面的断层,人会寻找精神的提升从而飞越绝壁。比如王阳明、张海迪、海伦等遭遇生命思维层面的死亡漩涡时,而是选择明智地绕过去,从牛角中退出来;有时候,退却也是一种伟大,退是为了更大的进步。试想我们大多数人如果非得等到缺胳膊少腿,眼瞎耳聋,身心千疮百孔之时再去拼搏,这不是太滑稽了吗?

死亡是生命的升华,面向死亡而生存,是一种超然旷达的生命观。人生犹如不系舟,既然我们无法决定我们的生死,那不如就随缘看,泰然接受,向死而生,死如再生。

2017年5月16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