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随笔

给予再多,不如懂我

2017-10-15  本文已影响36人  凌风传说

昨天有人给我发了一个关于免费领取一年VIP会员的图片,而且她说真的领取到了,但要群发给好友。

对于群发这种事情,我个人是觉得不好意思的,第一面皮薄,第二觉得会打扰到别人,尤其对于这种推广的广告,很多人也反感。

有的人会直接告诉你:不要乱发。潜台词就是再发我就把你拉黑。

另一种则比较感兴趣的,会问:“真的吗?你领到了吗?”

十万个为什么,面对这种情况你只能一一作答,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都是不断回答问题。从而觉得自己领这个所谓的VIP也并没那么划算。

但对于商家而言,也是很划算的。拿流量来说,为什么免费送一年?

主要原因就是让你一直使用这款软件,从而从中赚取流量,还有一点就是让你习惯有它,一旦停止了就会让人不适应。

21天养成一个习惯、更何况是一年呢?

免费的很像都不是什么好事。

比方给你的电子书虽然是免费的,但并不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那你在阅览过程中不是占用了宝贵的时刻吗?街上微信扫一扫而获取的各种小礼品。可能并没有需求,那拿回家后不是占用了空间吗?

促销包括打折优惠和买赠两种基本的形式。这是利用了大众贪小便宜的心理。生活中我们还经常遇到的一种情况是,只搞活动发礼物,买不买随意。

这个大家都懂,这种情况在手机行业,以及保健品会销行业非常普遍,包括免费试吃、免费试用和体验。像食品的话,一些人好奇就吃了,吃了后不好意思马上走吧?那就要听业务员介绍,介绍完说有优惠,让你买,你买不买?

一方面,我们一直对免费趋之若鹜,另一方面,我们很容易被表面上的免费所吸引然后损失理性思考。

当免费成为商家的促销手段时,我们不知不觉已经中招了。比如买A产品送B产品、满多少免邮费、满多少返多少等等。

但这些完全不需要的免费产品,在抢购的同时实际上已经浪费了你的时间,更别谈后续一系列对你注意力的占用。

无论你对给对方什么,只要没把握对方需求,你送得再多再好也白搭。

给予再多,不如懂我。

女朋友的房间几乎堆满男朋友送她的东西,可女的压根就不喜欢。但又不舍得仍,就导致了对自己的房间很陌生,甚至对男朋友也陌生。

他是谁?

正如不是每个女孩子情人节都特别想收玫瑰花的。或许只想要一个苹果。

商务合作中,与客户合作的本质就是客户能得到利,而这一利,既有自身物质之利,也有事业发展之利。

人情与商务,除了舍得投入,更需用心投入。否则客户爱花,你送他球拍,不抓客户需求的投入,轻了说客户不感冒,重了说效果适得其反!

需要我们用心跟客户交流,用心做记录,用心去思考。

生活中我们买了多少因低折扣从而没有一丝用处的产品?除了霸占空间外。

经常看到朋友吐槽在淘宝疯抢购物后一次都没用过的经历。

大家都有过这样的感受,有的东西没用到就放在角落,很可能就再也没有使用的机会。甚至你所收藏的那些文章、图片、链接,都是当时认为很重要,然后再也没有然后了。

免费的出发点其实就是抓住了人们的“互惠”心理。

通俗讲,我给了你好处,你会主动还的;

商家目的就是吃小亏占大便宜,用一些廉价的赠品或优惠品,换来消费者高于此成本的消费。

比如酒吧或者一些相亲活动很多时都会做一种促销,女士免费。男士则要收费。

这是性别歧视么。男士咋要收费呢?

这其实商家玩的一个免费+收费的营销策略。

通过免费吸引大量美女,而通过美女又能吸引很多男人,男人为了进去看美女大多数都愿意掏腰包,所以收费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因为商家抓住了我们男人的弱点。

卡耐基不是有本人性的弱点么?人家大师几十年前已经把答案讲了出来。

博物馆、动物园也采用了类似的策略,比如儿童免费+成人收费。

像现在很多讲师在网络上开上千人,甚至上万人的YY公开课,分享他们的干货,难道他们搞这么大声势,只是为了免费给大家讲课这么简单吗?

当然不是,他们也是采用免费+收费的模式,他们先通过讲一部分的干货,吸引了很多粉丝之后,然后再销售自己的收费课程。

共享单车也是如此;

开始以为是想做银行模式(不断吸纳押金解决现金流问题),后来互相免费以为是想抢客源好打开占有率,要的就是流量;

直到OFO的出现,如芝麻分数650以上,还把押金直接给免掉了,而且近段时间一直跟各种品牌合作免费的月卡,这就给摩拜做成很大麻烦了。

用户在想,既然不用押金,而且经常免费,在市场覆盖率相同的情况下,为什么选择贵的而且还要交押金的呢?

反正我手机装了小黄车后,近几个月都没动过摩拜了。

互联网模式下的产品,消费者是没太多忠诚度的。

摩拜最大的贡献就是教育了消费者,让消费者习惯了共享单车。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后面各种共享品牌乘势而入。

知恩图报是我们国家的传统美德,我得到了什么,就必须有所付出。

这种文化已经根植于我们的DNA里面,如果还没有回报就会不好意思如坐针毡,而如果不去回报又没有非常强大的理由,就会有愧疚感、负罪感。

这就是免费赠送,面对品尝,免费体验的心理基础。不要小看这种方式,利用这种方式80%以上的人都会中招。

前段时间跟一个做金融的朋友聊,他们的有些竞品产品根本就是忽悠,动不动15%/20%的年收益,按说普通人都不会相信的,但是就靠各种送,甚至带他们坐飞机免费旅游。很多老年人都上当。

那面对这些,我们该如何避免?

免费的午餐宣布结束,付费的盛宴才来开帷幕。

凌风/ 文|

moying_note / 公众号|

听说点赞的人都很好看☟

正如不是每个女孩子情人节都特别想收玫瑰花的。或许只想要一个苹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