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识再认左公
我能够在诸多清末中兴之臣中得识左公,高中语文老师贾老师绝对是头等助力。在我们备战高考作文素材的一期材料中就有左宗棠的相关素材,其他几期材料中与左宗棠同时期的还有曾国藩与张之洞。一首“大将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让我永远难忘“左公柳”。多年之后,我早已忘却当年读到收复新疆,抬棺出征,激动之时而潸然泪下。大学期间尚还读过唐浩明的《曾国藩》,但有关左宗棠的书却是再未读过。偶然在省图看到平湖月满的《河山曲·追寻一个真实的左宗棠》,算是再次通过墨字香纸再续前缘。略写几句以记录初读心绪,前后断续近五个月,难免有偏颇之处,望见者谅。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凡是遇见坎坷且有大志之人,可尽读左宗棠的人生。辛弃疾曾言赢得生前身后名,可左宗棠却是生前立功未赢名,身后清贫受妄议。左宗棠1812年出生;1856年因接济曾国藩部军饷之功,清廷“以兵部郎中用”,赏戴花翎;1858年在骆秉章保举下加四品衔。此时的左宗棠已经是46岁了,这个岁数的曾国藩早已是二品大员,已组建湘军建功立业多时,可见左宗棠能书写大志的时间并不多了。
不知道是不是老天爷爱和他开玩笑,仅仅入仕一年,左宗棠就因樊燮京控案发有性命之忧。咸丰密旨:果有不法情事,可即就地正法。这个事情是由军机大臣肃顺透过幕僚高心夔放出,个中原由尽显官场习气,此处不详说。因此消息而朝堂之上暗流涌动,胡林翼、郭嵩焘等纷纷上书,翰林院侍读学士潘祖荫更是说:“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即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也”。在这样的背景下,咸丰重新考量左宗棠,应该是老天的补偿。1860年,左宗棠以四品京堂候补,随同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曾国藩襄办军务(但曾不愿左插手湘军内务),在湖南招募5000人,组成“楚军”,先后转战江浙,闽粤地区立下功勋,晋升封疆大吏。
左宗棠得保这个事情人们认为曾国藩应属头功,但书中叙述了曾国藩不愿为走投无路左宗棠提供长久庇护,全然忘却当初为湘军后勤付出的心血事实,至于那份奏章更是在咸丰口风已转之后再上。此处并非评判,但终究看事还是不要浮于他言浅表。这本书以大量的举证纠正了很多原有认知,所谓重识就是指此。
身后妄议众多,例如后人抨击举人身份、回民屠夫,书中有诸多举证以表明此等非议拙劣不堪,却足以警醒后辈。读罢之后方觉言论心中有则重,心中无则轻。当时江苏巡抚丁日昌是诸生,台湾巡抚刘铭传是盐贩团首,书中列举了二十多名总督巡抚都是举人、生员之列,为何单单只有左宗棠遭此奚落,树大招风必不可少,但暗潮推之亦不可忽视。
无论是在当家庭教师时能精进自身,不落学业,还是当幕僚时可兢兢业业,不在帅位却有其识,亦还是遭受同僚刁难时,仍有报国之心、据理力争。在黑暗低谷时手中秉烛前行,应是我辈习之。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当太阳如流火般照在戈壁滩上一位近七旬的老将,身后随着一口棺材,舁榇出关的背后是捍卫新疆寸土不让的决心,怎叫人不喊一声好!这位老爷子是正在和一位年轻人打配合,年轻人曾纪泽此时正要在谈判桌上与沙俄唇枪舌剑,击破其狼子野心。二人齐心配合,终究保住大片领土(但因朝廷海防派为中流砥柱,仍然失去部分领土),成为清末为数不多打胜仗的战役,仅凭这一点,民族英雄当之无愧。
从54岁入陕甘平息局面,64岁率兵进疆,到1881年69岁入京,这位老英雄的15年岁月洒在了华夏的西北大地。按今天的意识,我们应该是寸土必争,但当年的清政府无能,朝廷上分成以李鸿章为首的海防派,直言要将所有精力投入海防,这派占据了大多数,还有像左宗棠这样认为新疆不该放弃的群臣。从战略意义上来看,一旦新疆丢失,西北腹地必受威胁,京城能否置之事外?那为什么李少荃要抛弃新疆,真的是一心为公吗?如果一心为公,为什么其外甥掌管的军械局造出的炮弹只能击穿日军军舰,却无法炸开?又为何北洋开战前,其外甥与日军的间谍相纠缠?有太多的问题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想问问李鸿章这位中兴名臣。相比之下,左宗棠太“差”了,差在他没有获得慈禧的宠信,差在竟然在入京时没有钱置一处房产,只能租房过起“北漂”生活。毕竟是当了多年的封疆大吏,着实难以置信。
李左因海防新疆问题,对收复新疆产生了三大难题:政治风险、将领兵员、军队粮饷。李鸿章敢写信向应该提供西北军队粮饷主要部员说明自己心意,这是在拆左宗棠的台吗?言尽于此,我已经不愿意再谈,历史中的每封信皆论证着事实,反而凸显出左公的做事智慧。如何在不利于自己的大环境下成事,左宗棠算是一位优秀的老师。
日暮相关何处是,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是左宗棠为新疆乌鲁木齐昭忠祠写的楹联,翻阅大量网页也未能找到一张图片。乌鲁木齐还有一座左公祠,不知道两个是不是一个,有空去新疆一定找找。据资料,左公祠正中祠堂门楣上悬挂着一块横匾,是新疆第一任巡抚刘锦棠亲笔题词,写着“功宗久祀”四个大字,门两侧有楹联曰:“开荒肥莽榛,公规厥始,我竟厥成,百度秉遗模,抚今兹疆土人民,犹想见元戎经略。大名垂宇宙,乐纛非荣,圭裳非贵,九边崇祀事,愿终古日月河岳,长护持丞相祠堂。”刘锦棠是旧部刘松山的侄子,跟随左宗棠一路从陕甘追随新疆,算是比较了解左公的为人。
如果说左宗棠是军事家,民族英雄都对,但不能忘记一点,这还是个好官,一个为老百姓的好官。先说为什么有“左公柳”,左公来到西北大漠,深感气候干燥,寥无生气,命筑路军队,在大道沿途、宜林地带和近城道旁遍栽杨树、柳树和沙枣树,名曰道柳,其用意在于:一是巩固路基,二是防风固沙,三是限戎马之足,四是利行人遮凉,凡他所到之处,都要动员军民植树造林。当年的左公柳已所剩不多,功绩也会随着柳树的消亡终将进入历史尘埃。此外,为使百姓不种植罂粟,左宗棠编写了《棉书》和《种棉十要》;为了弥补甘肃人才落后短板,设置了甘肃兰山书院,推动甘肃省与陕西省分闱乡试、分设学政,此后甘肃籍进士突破新增长;为了避免大旱中人们饿死,从紧俏的军饷拨出分发……
左公有没有缺点,当然有,而且还有其历史局限性。富有大才却由于诸多因素未能中进士,心中难免有些遗憾,年近半百才出仕,之前仰仗岳父岳母和姻亲帮助,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定有心理压力,由此性格上也存在一定缺陷,但这绝对掩不住其才,其心。古人常说生不逢时,左公与当时官场终究由于各种原因格格不入,不能和光同尘,必然精神遗产也无法尽可宣扬。
读懂左公一定要读懂时间点,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够快速组建楚军,转战东南各地立下功勋,后调入陕甘,平息起义,进军新疆,收复伊犁,后又督战中法战役,其间为人处世也必然有过人之处。不要听他言,学会拨开迷雾自己思考判断,才能有所得。吕世浩老师的读书方法也有来自左公的贡献,值得学习。
最后说几句关于此书的几点感受。首先好处在于书中有大量的史料,因而比较详实,但是坏也就坏在此,对于今天的我们再读古人长达两三页书信,这个一般人是绝对读不下来的。同时书中涉及大量军事,建议读书时一定要参考地图,才能领略其中精义。初读有许多理解不妥之处,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