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up,美欧down
记得第一次跨出国门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们一行5人团经过10几个小时的飞行,来到欧洲最具活力的城市--法兰克福。
作为甲方(进口商)此行肩负着培训及验收工作,受到乙方(德国商人)的热情接待。在大家的映像中徳国人冷漠,严谨,但在机场见到他们安排的接待人员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商人的热情不分国籍!在德方的接㣥人员里竟然有一位中国女人!要知道在二十五六年前的欧洲,中国人真是少之又少,以至于我们所到之处,总被认为是日本人!异国遇同乡,真是件喜出望外的事!也正是这位同乡,一直藏在我的记忆里,二十多年挥之不去,引发了我想说点什么的欲望…
这位同乡三十出头,名片上的名字是:古丽莎(是否是她的真实姓名无法考证)个子挺高的,穿一双稍有点跟的长统皮靴,看起来有170cm,这作为南方人还是比较少见的。见面一会,就能感觉出古丽莎是一个直率并且热心的人,也许正是因为她的这种性格才被德国人选做我们的接待工作吧。随后的几天,在比较重要、正式场合就见不到古丽莎,而陪我们shopping,过周末却总是她。由此判断她的职位较低。后来我从德国人那知道了她的境况:她是一位四岁男孩的母亲,原来是西南一家研究所的工程师,公派到德国学习,期满后留恋德国的生活,撕了自己的护照,“黑”了下来…知道这些后,让我有点震惊!想不明白是怎样的诱惑和勇气,能让一个女人割舍亲情、放弃努力了多年且小有成绩的事业,而“黑”在异国他乡?此后,每当见到古丽莎时,都想从她那找到答案。看着她带着无比自豪的表情向我们讲述她在徳国的生活,诸如拥有私人轿车(那时的中国私家车还只是个梦),假期可以自驾去喜欢的地方,甚至可以飞到非洲去看野生动物等等…这些是当时生活在国内想都不敢想的,而古丽莎却己经享受了…只是每每看到古丽莎炫耀表情后面的迷茫,又让我禁不住在心里衡量着它的取舍价值,但,百思未得其解…!
二十五年后,我受邀去密歇根州立大学参加大葵一群90后孩子的大学毕业典礼,在他们身上再也找不到昔日的“古丽莎”了。这群孩子生长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收获季节,大都有良好的家境,17、8岁怀揣梦想来到大洋彼岸求学。他们不论走到哪里,再不会被认为是日本人;他们时时处处都很自豪地说我们是中国留学生!我到达的第一天晚上,和大葵的5位同学一起去当地一家牛排店聚歺。我们一行七人,分别开了三辆车,这些车看起来都还不错,至少算得上中级豪车吧。大概有10分钟的车程,就到了downtown 的一家牛排店。那天因为下雨,气温有点低,我们把车停在离㱑厅入口最近的位置。刚停好车,就见歺厅的waiter为我们开门引座,看来大葵他们是常客了。很快waiter 给每人一份menu,孩子们很熟练地点了自己喜欢的歺,那种自如和从容如果没有看到旁边的美国waiter听到流利的英语声,一定会认为是在国内的某个常去的歺厅!孩子们都通过了毕业考试,其中只有一个孩子申请留下来继续深造。我问其他几个孩子的打算,他们都选择了回国就业或创业。又问他们为何不留在美国,回答说:不喜欢。他们说我们在国内的生活比这儿好,美国有的东西国内都有,但在美国却找不到我们熟悉的风土人情和亲情,我们在这里学到了知识,开阔了眼界,这就足够了!
是啊,二十五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间,可就这一瞬间,中国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门敞开了,走出去,迎进来,来来往往已成家常便饭。随着国力的增强,经济的发展,中国人成了美欧市场的消费主力军。从巴黎老佛爷开始雇佣会讲中文的导购,到美国给出10年期多次往返签证,无一不证明了中国在当今世界所处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我相信,随着中国的继续up,“古丽莎”将成为历史,“大葵”们会增加或普遍,这就是:国富民強的结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