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不再是世界中心

2020-11-18  本文已影响0人  拖刀笔吏

《人类善恶小史》这本书是来自西班牙的一位神秘作家的作品,说他神秘,是因为他的名字叫策妄·阿拉布坦。但实际上这仅仅是一个化名,是来源于清朝时期准噶尔蒙古大汗之名。而作者的真实身份至今没有对外公布。

这本书里,记录了30多位人类历史上的大人物在关键时刻如何抉择的故事。

想想30多位大人物,是不是有点小激动了?你的脑海里冒出了谁的名字呢?

秦始皇、隋炀帝、明太祖·····

一个个中国的历史名人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因此我赶紧去翻翻书中出现了哪些中国人。

在这部书里,是按照欧洲、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五大洲的顺序排列的。鉴于对亚洲的熟悉,所以我直接翻开了第四章节亚洲。

考虑到中国在古代世界的很多领域长期处于领先地位,所以对这一章节的内容还蛮期待的。出乎意料的是,第一位出场的亚洲人物是帖木儿,这是一个对于大部分中国读者来说陌生的名字,这是因为他出生于如今乌兹别克斯坦附近,据说他的祖先和蒙古帝国的成吉思汗是同族,而对于他的事迹集中体现在对外征讨,但是因为这些征讨基本和中原王朝没啥联系,所以即便他是帖木尔王朝的奠基人,对于大部分的中国读者来说,也依然没有啥辨识度。

在这一节里,概括性的讲述了帖木儿的发迹史,进而讲述了后来征讨金帐汗国,对于战争的残酷性,作者给与了一定的描述,但是善恶的分界线却没有描述清楚,所以这一节看的我有点莫名其妙。

第二位出场的亚洲大咖,其实是一位英国人,人们叫他利顿勋爵,他在1876年至1880年期间担任了英国在印度的总督,也就是说这是一位彻彻底底的非亚洲人。之所以能够出现在亚洲篇幅里,想来是因为他在任期间的事例太具有典型意义了吧:当时整个印度南部被饥荒席卷,即便在印度筹集到了700万吨小麦,英国当局却坚持将这些救命粮运送到了伦敦,而且当局将那些同情印度人民的官员全部调离了原有的职位。

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一个如今看起来荒唐的理由:英国当局认为如果救助了印度人民,会让印度的穷人们寄生在公共福利之上。于是英国当局眼睁睁的看着印度人民一个个的饿死、看着他们买卖儿童、抢劫甚至吃人。

当利顿勋爵来到领地巡视,人们希望他可以帮助印度人民,但是没想到利顿勋爵仅仅是过来收税的,同时他对灾民们显示出了厌恶的态度,认为这些人是“吃饱了撑的”。

后来利顿勋爵卸任回到了英国,曾经有对手针对印度事件提出了抗议,结果利顿勋爵被宣判无罪,而那场天灾人祸却被英国当局宣布为干旱造成的天灾。

亚洲篇紧接着出场的是蒙古的两个案例,第五位出场的又是一位来自于印度的英国人物。就在我快要放弃对中国人物的期待,最后一位出场的竟然是中国的武则天。

武则天这位中国的千古唯一女帝,在国内自然不必多说有着诸多的争议,这节的描述里,作者用了大量的资料来介绍武则天的经历。不过让我好奇的是,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作者采用的信息来源似乎并不是各种中国的正史,而是笼统的说“有史学家认为如何如何”,这里面唯一出现的史学家名字,还是一位老外。

这就不禁让人好奇:既然是写中国人物,为啥是如此的采用资料?最让人不解的是,这一节所用的女性插图,看妆容和头饰明明是日本歌姬。

武则天这一节的亮点在于最后一段总结:作者认为武则天所作的事情,和中国历史上其他皇帝并无不同,但是仅仅因为是女性,所以历史学家一边隐藏其他皇帝的恶行,另一方面夸大武则天的行为。最后认为武则天的遭遇,让人想到了奥古斯都的妻子利薇娅。

看完亚洲篇,让我对作者的思路有了一些好奇:在亚洲篇的编排上,很明显是以西方人的视角去写书,所以前面出现的几位人物,他们的历史行为都对西方世界有了直接的影响,而最后一位武则天,实在是太具有特殊性了。用武则天既可以切题,又可以和如今女性崛起的潮流暗合一波。

那么这样的阅读体验,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境都是以中国为核心,主流历史书也是以中国视角看待世界,因此当我们看到一本站在人类宏观角度看待人性的书籍,难免会将中国的隋炀帝、唐太宗等等人物代入进去。我们恨不得掰开作者拿笔的手,替他写下这些中国名人的故事。

但事实是: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而且在古代世界以后,世界的重心已经不在中国了,这本书很好的帮助我们认识了这一点。

因此,如果你要想了解一下中国仅仅是世界一份子的人类史是什么样的,请翻翻这本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