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炉灶与柴火

2016-10-07  本文已影响0人  冷兰子

     “画上炉灶与柴火,

       我们一起生来一起活……”

        前几日聚餐时,雄哥推荐了赵雷这首《画》,说是刘欢老师认为这些年来写得最好的歌词。这两天,反反复复地播,反反复复地听,反反复复地咀嚼,又反反复复地被刺痛被感动被唤起。

       在经历了茹毛饮血之后,炉灶与柴火,成了文明的显著标志。人们不再生吞活剥,不再风餐露宿。炉灶与柴火的意义不仅仅是煮熟食物,二者还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燃烧起了人类心灵与情感的火焰。

     “室虚窗白炉火暖,闭户幸有图书乐。”对于抱病寂寥的陆游,炉火是顶风冒雪赶来的挚友。

     “黑漆漆蒲团打坐,夜烧茶炉火通红。”对于难得糊涂的郑燮,炉火是醒痴销愁的古刹钟声,是渡己觉人觉世的梵音。

       炉灶与柴火背后是家,是天伦之乐,是游子牵扯不断的牵念,是失意者最温暖的慰籍。

       如果我也能画,我也想画炉灶与柴火,画三十年前那个有炉灶与柴火的家,画妈妈在灶台边蒸红薯,画爸爸戴着一顶草帽往灶堂里添加柴禾,画姐姐哥哥在如豆的油灯下做功课,把我画在爸爸的怀里,看通红的炉火;把我画在姐姐哥哥中间,让他们教我ABC;把我画在妈妈的身边, 张开小嘴做一只嗷嗷待哺的雏鸟……

        可我们却一心想要用橡皮把这些擦掉,画一栋宽大明亮的钢筋水泥房子,画一座不冒烟的炉灶……

        而今,画变成了现实。

        炉灶不再冒烟,炉火不再通红。绿绿的火苗没有声息地摇曳,关掉,没有余温,不能烤玉米棒子,也无法烤土豆和红薯。街上的烤红薯太干净,没有一点草木灰可供拍打。生活就这样被文明剥夺了无数的乐趣,只留下回忆。

        梭罗说:“一个农夫拥有了自己的房子以后,他不是因此变得更加富有,而是更加贫穷,因为房子占有了他。”其实每个现代人都是农夫,或正在穷尽一生让自己变得贫穷的农夫。

      可是,又能怎样呢?正如乌龟,谁会忍得了脱壳的痛?

   “今夜,今夜就只有你和我。月隐山冈,千年迷离。炉火一盆,诗歌一部,这,就是你我的相守,一生的爱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