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哭泣的妈妈

这几天,天气寒冷,温度虽低,幸好依然有阳光,呆在屋里,还是暖和的。忽地想起了那位哭泣的妈妈,不知道现在她好些了没有,希望这冬日的暖阳能为我捎去问候,温暖她的心。
前些日子,有个妈妈说自己快得抑郁症了。看着这么年轻,笑容也很阳光的,怎么会要得抑郁症了呢,到底是怎么回事?她开始慢慢诉说,眼泪瞬间簌簌流下,太多委屈倾泄而出。
她家姐弟俩,父母比较疼爱弟弟。因为从小得到的爱不多,所以她非常懂事,也很独立。结婚后,很快就有了孩子。本想着父母可以帮衬着带孩子,不料父母以老家有事为借口,过来没几天就回去了。每一次回娘家,父母都要求她包个红包,红包是给弟弟的。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她俨然成了一个外人。
在她的眼里,父母是偏心的。为儿子忙里忙外,操碎了心;对女儿却是漠然待之。没有父母作为后盾的她不得不坚强,也让她的骨子里多了几分硬气。
小夫妻两个都要上班,照顾孩子的任务就交给了公婆。婆婆的生活习惯与她大不一样,她爱干净,婆婆却有些邋遢。如果只是她自己,也就勉强接受了。但是婆婆把这些习惯用到孩子身上却让她无法忍受。时间久了,抱怨就来了。说吧,就怕说话方式没拿捏好,把婆媳关系搞僵硬了,而且有时说了也于事无补,几十年的习惯要改谈何容易;不说吧,自己全都憋在心里也不好受。虽然在孩子问题上,老公是支持自己的,但是一边老婆一边妈,这个中间人也不容易啊。
--既然接受不了婆婆带孩子的方式,为什么不自己带呢?
“我有想过辞职自己带,但是老公的收入还不如我,而且刚买了房,要还房贷,压力太大,工作不能辞。”
--那为什么不请个阿姨帮着带?
“之前请过阿姨,不满意,就遣她回去了。”
--既然不能辞职自己带,那就找别人来带。你又不想婆婆帮着,那只能继续找阿姨来带。
“现在要找个好阿姨不容易啊。我有个亲戚,找的七大姑八大姨带孩子,总是换人,孩子没有安全感。而且我感觉,我婆婆只要认真带还是能把孩子带好的。”
不敢辞职,怕生活质量下降,苦了孩子。所以自己带成了不可能。
不敢请阿姨,怕阿姨不好,万一伤害了孩子。所以别人带也成了不可能。
不敢让婆婆带,怕把孩子带得不细致,邋里邋遢。所以婆婆带虽是现状但不愿接受。
我太能理解这个妈妈了,她的经历、她的想法和我当初几乎无异。不同的是,我最终作出了选择,而她还在纠结中内耗。
一、人生决定权永远在自己手里
有的时候,我们总感觉自己的选择很少,少到只能局限于眼前的生活模式,继续将就着,继续忍受着。
我们万般痛苦,想要找到一个出口,期待有个引导者可以告诉我们该怎么做,又或者仅仅做我们的倾听者也是好的。
也许有人给了我们忠告、建议,但最后的决定权始终都在我们自己手里。
我们的人生,不要寄托在别人身上,自己得为自己负责。
很多人和那位妈妈一样:在某个问题上,明明想下定决心做个选择,可是却在矛盾中不断内耗,驻足不前。为什么?
因为内心有恐惧。作出决定简单,但要为自己的任何决定负责的时候,是会有压力的。有时压力不会产生动力,而只会让我们的自信心打折,我们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害怕自己做得不够好。
那位妈妈,她有太多太多的“害怕”,但是这个害怕,是由过往经历激发出来的,并不是正在发生的。她为自己的决定已经设想好了后果,而这个后果她害怕自己没法承担。这才是她内心恐惧的由来。
说到底不过是自己不够强大!没有足够坚定的信念去改变目前的现状,也没有如此坚毅的行动去实现想要的状态。
二、改变靠的是行动
有个词叫“蜕变”,我们往往达到的不过是改变,谈不上蜕变,想想破茧成蝶、涅槃重生,经受多少痛苦才得以升华。
有的人,光有决定,没有行动,一切都是空想;有的人连决定都没有,只有抱怨,明明抱怨着对现状的不满,却又安于眼前。改变,对他们而言要么存在于幻想中,要么就是等待着被动接受。
首先要明白,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来得简单些。
就带孩子这个问题,不论婆婆带还是请人带,目标一致:把孩子带好。至于方式,谁带按谁的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也希望可以按自己的想法来实施,谁都不喜欢被别人指指点点。
正如马云所说:不能统一人的思想,但可以统一人的目标。带孩子和企业管理一样,也要讲合作与团结的。不是谁为谁干活,而是一起把孩子带好。
如果实在不能接受别人带娃的方式,那就自己来。作为孩子的父母,本来这份责任就是自己担的,没有谁有义务替我们承担。别人为我们孩子的付出,我们应该心怀感激。
希望这个妈妈不要再等待婆婆去改变了,也不要把自己束缚在抱怨和压抑中。
与其在痛苦中挣扎,不如在痛苦中成长。
先改变自己才是行动的开始!
不要觉得孤单,你的所有状态在这个世界上都可以找到有类似经历的人。
那位哭泣的妈妈,我能与你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