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笔记1:躺平世代

2022-05-27  本文已影响0人  葭西日得录

今天我想分享一些我写《漂在多伦多》时候的一些观察和背后的故事。第19章叫《躺平即正义》讲的是我老板招来了一个新员工,新员工显然对工作没有什么热情,老板一不在就玩手机,并对我说工作都做完了,就有权利休息。

可能有人会觉得他们对加拿大不感兴趣,为什么要了解这些。其实我写的初衷是,跳出中国的背景,观察一些现象。比如国内会说年轻人不能吃苦,非常注重享乐,其实这是一个广泛存在的现象。纵观历史和其他国家,其实都有过这样的感叹,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都有过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国家发展起来,从求温饱过渡到求幸福的阶段,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人不约而同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70多年前,阿瑟·米勒写下了戏剧《推销员之死》,主角对自己全美最佳汽车推销员的地位感到自豪,这也是他各种狂妄做法的来源。到了晚年他才知道,自己完全是个工具,老了就被公司抛弃了。这种现象现下也不罕见,一个个35岁裁员的新闻,让每个人都在思考,目前所处的公司是否值得自己这样的付出。更多的新毕业生猝死的新闻也在警示着,有没有什么业务重要到我们要用命去换。

我写下的别人的看法,不是在鼓吹懒惰和自私,而是在想现在阶段,什么才是对自己人生最负责的做法。我们的意义不该是工作赋予的,更不该和公司的利益绑定,特别是公司根本不把你当人的时候。

有个词叫“世代”,是讲由时间、群体效应、社会结构等综合因素共同作用而定义的人群。比如60后有共同的记忆,可以算作60世代,日本有“团块世代”,美国有婴儿潮世代。有的事不是人心不古,而是在现有框架下,最合理的做法发生了变化。最开始我引用韩国作家文裕锡的说法:“变化的不是世代,而是时代”,编辑把我文中的“世代”一词改成了“时代”,后面我就把这段修改掉了。

我选择这样一件事加入剧情,其实也有我的考量。我的书主题是“变化”,比如代际的变化。我老板生长的时代,勤奋是有收获的,所以他要求所有员工时时刻刻都要忙碌。同时我也在书里其他地方透露了,这是一个正在快速迈进数字化转型的时间点,其他公司通过更先进的技术,营销,创新,获得了更多的收益。我们保持勤劳,但客人还是在减少,收益在下滑。

时代变了,不是做得越累便越有意义,每个人都在思考自己存在的位置。我看新闻里讲996,讲老板觉得年轻人加班是历练,是福报。我倒是不觉得他们胡扯,只是一种局限,因为对他们生长的环境来说,这些事是有意义的,奋斗是一种必然。在这个人工智能逐渐接管生活的时代,吃苦没有意义了,因为机器都可以代劳。现在大家的生活理念,生命态度都有了变化,比如我讲了一些其他人的爱好和尝试。

我在另一章讲我目睹的唐人街的变迁,也就是从廉价华人快餐到独具设计的新式餐厅,从只能付现金(逃税)到结合线上订餐系统在疫情中得以生存。我觉得老移民一代的财富确实是靠拼命工作积累出来的,但新移民的生活已经有了变化,他们不再需要牺牲一辈子来换得下一代有个好起点,而是在寻找新的生存方式。比如我提到的华人餐厅的创新菜系,我们公司(在我的建议下)的新的工作流程等等。

有时候我会觉得生在这样一个时代很幸运,因为很多新的事情等待发现和解决;有时候也会感觉到迷茫,因为在这个时间点,前人的经历已经无法作为参考和坐标了。稻草会思考,也会是一种负担。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