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

河东书话 2(卫氏) 2014-02-28

2019-08-06  本文已影响2人  我才是龙卷风

 卫门书家

周武王灭商后,赐同母弟封于康邑,史称康叔封。周公旦伐定三监之乱,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封,让康叔迁徙至殷商故都,建立卫国(今河南鹤壁、新乡一带),定都朝歌(今河南鹤壁市淇县),以护卫周王室,后卫迁都帝丘(今濮阳西南)。卫氏以国为姓,卫国是秦统一中最后灭国的,因其太小,不把它当回事吧。秦时卫姓迁至今河北北部,后四迁。    

西汉景帝时丞相、建陵侯卫绾,世居代之大陵(今山西文水县),其裔孙卫暠(皓),东汉明帝时,因精通儒学被征召去洛阳,行至河东安邑,卒而赐葬于此(王范村),其子孙就地为家,居住河东安邑。

河东安邑卫氏一支,卫暠(皓)列为一世族。东汉蔡琰(蔡文姬)结发之夫卫仲道及汉末护羌校尉卫瑶均其后代。东汉末年,卫暠的重孙(四世孙)卫觊在曹魏政权中官至尚书,卫氏门第开始兴盛。

卫觊(155—229年),字伯儒,河东安邑(今山西运城)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学家。卫觊爱好古文,擅长书法,文名颇高,著有《魏官仪》,据说其书法比肩钟繇,可惜无法书传世。

卫瓘(公元220-291),字伯玉,卫觊之子,西晋武帝时,官至司空。因得罪了皇后贾南风,被皇后指使楚王玮枉杀一门九口。卫瓘和与尚书郎敦煌索靖俱善草书,时人号为“一台二妙”,人言“瓘得伯英筋,靖得伯英肉”。他“采张芝之法,取父书参之,更为草稿”,最大成就在于通过“纵引”突破章草,开辟的新体草书“放手流便”的笔势,后世王羲之把卫瓘的“纵引”“草稿”发扬光大。卫瓘墓在今盐湖王范乡王范村。今天我们唯一可以见到卫瓘的书法作品是《州民帖》。

卫恒,(?-291)字巨山,卫瓘之子,官至黄门侍郎,随父遇害。善草隶,瓘尝云:“我得伯英之筋,恒得其骨”,唐李嗣真《书后品》称他的书法纵任轻巧,流转风媚,刚健有余,便媚详雅。著《四体书势》,是存世最早的重要书法理论之一,有关当时的各种书体、书史的演变,以及一些代表书法家的情况资料,大都赖此书得以保存,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卫恒传世有《一日帖》、《往来帖》摹刻本。

卫宣,卫瓘之子,恒弟,善篆及草。无书迹传世。

卫庭,卫瓘之子,恒弟,亦工书。无书迹传世。

卫璪(?―311年),字仲宝,卫恒之子,西晋著名书法家。无书迹传世。

卫玠(286年—312年),字叔宝,卫恒之子,官至尚书郎、太子洗马,著名书法家、清谈名士、玄学家。卫玠风神秀异,古代四大美男之一,传有“看杀卫玠”故事,其与岳父乐广有“冰清玉润”(妻父有冰清之姿,婿有璧润之望)典故,世人说“王家三子,不如卫家一儿”。惜无书法作品传世。

 卫铄(卫夫人),字茂猗(272年—349年),河东安邑(今夏县尉郭乡苏庄村)人,卫恒之堂妹,廷尉卫展之妹,汝阴太守李矩之妻,世称卫夫人。师承钟繇,妙传其法,是王羲之的启蒙老师。撰《笔阵图》,有《名姬帖》、《和南帖》传世。晋人评其书“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宛然芳树,穆若清风”,唐人评其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卫夫人所嫁的江夏李氏,也是一个书法世家,其夫李矩,其子李充,李充的从兄李式、李廞等俱书名。尤其是李式,其书法可同当时的书法大家王廙(羲之叔父)、庾翼媲美。至唐代,江夏李氏出现了著名书法家李邕。现苏庄村东头仍有个十来亩大的泊池,即卫夫人洗墨池。

附:汉征士卫公讳皓之墓碑

公讳皓,代人,卫氏之先,自康叔有国,居于朝歌,经懿公之维,戴公一迁于曹,文公再迁于楚丘,成公以晋难,三迁于濮阳。后世三晋日扩,卫国日削,如小诸侯,介于赵魏二大国之间。昭公以后,时以国属于赵魏,卫之公族子孙多自濮阳出居赵魏之地、或仕焉。公孙鞅初仕魏,后仕秦,以刑名之学佐秦富强,封于商,号商君,其著者也。代,赵地也。汉兴,建陵哀侯讳绾起于代,公其后也。孝文皇帝以代王入即帝位,侯以中郎将自代从之入朝。孝景皇帝以侯长者,拜为河间王太傅,以平吴楚功封建陵侯。历迁御史大夫、丞相,拜太子太傅,受遗诏辅政孝武皇帝。元鼎五年,建陵侯信国除,仍居代。百余年而公兴。公湛于儒学,以贻子孙。其后阌乡敬侯讳觊、兰陵成公讳瓘,父子以学术显于魏晋,公启之也。东汉孝明皇帝闻公贤,遣使自代郡征公入洛阳,比至安邑途中病卒,因赐公所扫地葬焉。公之子孙因遂家于此。公墓在安邑县东北之王范村南五里鸣条岗上,东南数十步临安邑道,北数十步临运城道,皆自代走茅津入洛阳之大道也。背稷山,带涑水,面中条山,如列屏障,中开广原,为虞夏帝都所在,帝舜陵庙在其左,后稷庙在其右,禹都畿内风景此地最佳。民国二十五年四月挺生来省公墓,墓前仅余明万历间族人所立短碣,语焉不详,因更立碑以昭后世。

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裔孙卫挺生撰文并立石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