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补形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

2021-03-17  本文已影响0人  天马无空

割与补的方法是数学中常用的一种独特方法。通过几何体的割补能发现未知几何体与已知几何体的内在联系。这种方法蕴含理一种构造思想,同时也反映理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因此,立体几何中运用割补法解题,特别是高考中的立体几何题很多可用割补法解,有时解起来还比较容易.

方法一 补形法

用补形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

使用情景:用补形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
解题步骤:

第一步 首先把不熟悉的或复杂的几何体延伸或补加成熟悉的或简单的几何体,把不完整的图形补成完整的图形;
第二步 然后运用常见的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等计算所求的结果;
第三步 得出结论.

【例】.如图1,EF分别是矩形ABCD的边ABCD的中点,GEF上的一点,将△GAB△GCD分别沿ABCD翻折成△G_1AB△G_2CD,并连结G_1G_2,使得平面G_1AB⊥平面ABCDG_1G_2∥AD,且G_1G_2<AD,连结BG_2,如图2。

(Ⅰ)证明:平面G_1AB⊥平面G_1ADG_2
(Ⅱ)当AB=12BC=25EG=8时,求直线BG_2和平面G_1ADG_2所成的角的正弦值。

【分析】

仔细观察图形和对照已知条件,依题意:面ABCD,面ABG_1,面EFG_2G_1,面面互相垂直,通过补形可知图形是长方体ABCD-A_1B_1C_1D_1中的一部分。

【解析】

(Ⅰ)∵G1G2∥ADAD⊥G_1BAG_1G_2 \subsetG_1ADG_2

∴ 平面G_1AB⊥平面G_1ADG_2
(Ⅱ)长方体的三共点棱AB=12BC=25BB_1=8

又可推得FG_2=17G_1G_2=10BG_1=10BG_2=10\sqrt{2}EG_1=8

又面BAG_1⊥AG_1G_2,割去长方体的其它部分只看三棱维G_2—G_1AB

如图,作BH⊥AG_1H,连G_2H

可知∠BG_2H为所求。

考虑△ABG_1的面积有:

\dfrac{1}{2}\cdot 12 \cdot 8=\dfrac{1}{2}\cdot 10 \cdot BH

∴ BH=\dfrac{48}{5}

于是\sin \angle BG_2H=\dfrac{48}{5\cdot 10\sqrt{2}}=\dfrac{12\sqrt{2}}{25}.

【总结】此题的关键在于根据已知条件构造长方体模型,并根据长方体模型对其进行求解.

方法二 分割法

用分割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

使用情景:用分割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
解题步骤:

第一步 首先把复杂的或不熟悉的几何体,割分为简单的或熟悉的几何体;
第二步 然后运用常见的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等计算所求的结果;
第三步 得出结论.
【例】. 如图,正方体ABCD—A_1B_1C_1D_1的棱长为1O是底面A_1B_1C_1D_1的中心,则O到平面AC_1D_1的距离为( )

A、\dfrac{1}{2}

B、\dfrac{\sqrt{2}}{4}

C、\dfrac{\sqrt{2}}{2}

D、\dfrac{\sqrt{3}}{2}

【答案】B

【解析】

连接AC_1,可得到三棱锥A_1-AC_1D_1,我们把这个正方体的其它部分都割去就剩下这个三棱锥,

可知所求的距离正好为这个三棱锥的高的一半。

这个三棱锥底面为直角边为1\sqrt{2}的直角三角形。

这个三棱锥又可视为C_1-AA_1D_1,后者高为1,底为腰是1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立即可求得原三棱锥的高为\dfrac{\sqrt{2}}{2},故应选B

【总结】求点到面的距离通常是过点做面的垂线,而由于该图的局限性显然不太好做垂线,考虑OA_1C_1的中点,故将要求的距离与A_1到面AC_1D_1的距离挂钩,从而与棱锥知识挂钩,所以可在该图中割出一个三棱锥A_1—AC_1D_1而进行解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