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读书
看着朋友圈里的同事、同学天天晒孩子弹古筝,晒学英语,晒各种学习,我不为所动。从头到尾,我只看重两件事:读书、运动。
但,她不认识字,她要看书,都得我读,一字一句的读。原来看绘本,字少,每次看两三本也还好,嗓子受得了。
一次,听同事说,美国系列绘本故事《贝贝熊》不错,既适合小孩看,也适合家长看,于是买了一整套。收到书,没想到有上百本,翻开一本,字还挺多,内容确实可以。当然,说可以是带着一些实用心理。不管是美国人,英国人,还是中国人,只要是人,感情总有相通之处。虽然我们没有感恩节的火鸡,没有圣诞节的袜子,但我们也有中秋的月饼,端午的粽子。我们理解过节时孩子们的喜悦。它的实用在于遇到教育问题时它教给我们的处理方法。就像看英国动画片《小猪佩奇》,觉得佩奇一家可爱之余,每一集都传授着教子良方。
但问题来了,这一百多本书,这孩子都爱看,而且要求我反复给她读。几年当中,也买过其他书,借过其他书,但她还是常常要求看这套。有的书累计起来读了不下几十遍!谁来照顾一下我读着想吐又强行吞咽的感受?读多了,嗓子先是嘶哑,接着会有丝丝血腥味涌现,还夹杂一些干烈的疼痛。
喜新厌旧是人的通病,带孩子看书,我也想挑一些我自己爱看,又没看过的书。我喜欢描述感情细致入微的书。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童书作家这方面似乎都比中国童书作家强。
看《十四只老鼠》系列,看着那一大家子在森林里挖山药,在树顶平台上赏月,过年时大伙一起打年糕,劳动了一天,大家轮流去大浴池里痛快的沐浴等等,一切都是那么真实,亲切,自然,美好。这书看着就是一种享受。
读《古力和古拉》系列,也是同样的感受,也是两只老鼠,一起努力的生活,捡到一个蛋也能拖来一只锅做出美味的蛋糕,遇到小谨,小谨叉开双脚拼尽全力反复往地上砸才最终砸开南瓜,写出了日本南瓜的硬!暑假里,我也收到一次亲戚捎来的日本南瓜,尝试用十八子作刀具切开它,无从下手,最后只能学小谨。多么好的童书!
有一次,在图书馆借了一本法国作家的童书《我和小姐姐克拉拉》,带着孩子读,读几句,我笑出声,孩子也笑,但也许是看我笑她也笑,我猜她并没有完全听懂笑点。有的地方,她觉得很好笑,笑得弯下腰,我其实没觉得那么好玩,但受她感染,我也跟着笑。虽然我们理解程度不同,但这本书能让我们时不时的笑出来,这还不是本好书吗? 这个书看下来,又想到《玛德琳故事集》,书里的玛德琳跟小姐姐克拉拉一样,很有自我,有自己的主意,行动力强,这样的孩子往往很有个人魅力。其实,仔细想想,我们在现实中喜欢什么样的人?还是那些有主见的行动派。有人天天说减肥,年年说减肥,却总是年复一年的胖着。但也有的人,说减肥,确实是日复一日的实行着,见缝插针的运动,几个月下来,重回颜值巅峰。
说到能让人笑的书,又想到《父与子》,文字很少,但配图生动,或者,我弄反了,这书应该是图为主,文字为辅。图文都有趣,孩子看得哈哈笑。但还是笑点有差异。我们两笑的地方总不一样。
最近,孩子上一年级了,我尝试着给她看一些文字居多,插几幅图的,也试着放下成见,选一些中国童书作家写的书,有殷健灵的一系列。她描写小孩的心理很细腻,孩子说很喜欢,问为什么喜欢,说很感人。老叫我反复地读。
我总抱怨,孩子如果已经学了拼音,我该多轻松啊,到时候她一本,我一本,各看各的,互不干扰。但其实她现在需要我,我是不是应该珍惜她对我的依赖?!还有什么感觉比被需要更好?人总是生活在矛盾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