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玩宝可梦长大的孩子,大脑真的"进化"了!

2019-06-04  本文已影响0人  Canva设计

对很多80、90后来说,《精灵宝可梦》有很多名字,无论是从香港引进动画翻译的宠物小精灵,还是从台湾引进动画改叫神奇宝贝,以及众多掌机玩家达成共识的口袋妖怪。不管你喜欢哪种叫法,只要听到 ——"去吧,皮卡丘!" 脑子里都会瞬间产生画面:

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小时候经常玩《精灵宝可梦》的孩子,大脑会专门为宝可梦永久预留出一个识别区域,这一结果被发表在《自然·人类行为》(Nature Human Behavior)杂志的网络版上。

一直以来,人类视觉系统都存在一个无法破解的难题:"我们的大脑预留了文字和人脸的识别系统,但是针对特殊图像时又是怎么处理的?是用相同区域来分析吗"

要深入开展这项研究,科学家们需要一个能够从童年就被长期跟踪且种类丰富的特殊视觉符号。长时间寻找未果陷入僵局后,负责人戈麦斯突然想到自己小时候钟爱的宝可梦游戏,就非常符合需求!

原理很简单,宝可梦并非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传统视觉元素,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在掌机上玩这款游戏,那么他就会长时间盯着固定尺寸的屏幕,从而形成视网膜中央视觉效应,特殊的图像、聚焦的观察方式,很可能在大脑中触发不同的识别系统。

于是戈麦斯迅速招募了11位志愿者来测试,他们在5-8岁这个年纪都曾沉迷宝可梦无法自拔,在核磁成像的帮助下,科学家们记录了志愿者大脑对不同图像的反应。

通过与普通人组对比,戈麦斯发现在面对人脸、建筑等传统视觉元素时他们的大脑反馈区域没有任何差别,但是玩家组志愿者在看到宝可梦时,脑部激活了一块名为枕颞沟(occipitotemporal sulcus)的独立识别区域!

这表明人类的大脑区域是可以在小时候遵循某种方式被培养和塑造的,那些与宝可梦结下不解之缘的孩子们,经过长时间的中央视觉刺激,在大脑里形成了专属于宝可梦的识别区域,这个永存于生命中的印记,也是童年赋予人生最美好的礼物。随着现在可供选择的娱乐项目越来越多,掌机早已退出曾经属于它的历史舞台,80/90后可能是唯一一批与宝可梦有此羁绊的训练师了。

吃水不忘挖井人,为几代人的童年打上深刻烙印的宝可梦之父田尻智,最初的动机却十分单纯。

生于东京都町田的田尻智,从小不愿跟人打交道,反而喜欢在森林和小溪研究昆虫,有一种说法是他那时就患上了引发社交障碍的阿斯伯格综合症,同学们也给这个整天与蜘蛛、马蜂和独角仙为伍的怪同学起了个恰当的外号——“昆虫博士”。

随着日本工业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田尻智研究昆虫的山野都变成了钢铁丛林,为了转移注意力,他又全身心投入到游戏事业之中,开公司、研发游戏,田尻智的生活虽然充实却并不快乐。直到1990年的一天,他偶然看到两个小孩联机玩GameBoy,一个积蓄已久的想法终于爆发,他要把童年自己收集和交换昆虫的乐趣,移植到这款游戏机上。

为达目的,他专程拜会了当时在任天堂如日中天的GameBoy之父——横井军平,二人聊的十分投缘,田尻智获得了一年时间去构思这款作品,他与插画师兼挚友杉森建精心打磨出151只宝可梦,每一只都耗费了巨大心力,到完成时,距约定日期已过去六年。

现在,精灵宝可梦的总数超过了800只,田尻智也因病淡出江湖,但是他们给这个世界带来的改变,早就深深扎根于每个孩子的脑海当中。

近期宝可梦公司举办的艺术插画大赛,共征集到5343副参赛作品,40多年前小溪边那个捉虫少年的梦,正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作者:ハナフサエリさん
作者:冈谷亜希さん
作者:さとうなるみさん 作者:北川彻也さん
作者:このはさん 作者:GoldenBodenさん 作者:云丹海苔さん
作者:云丹海苔さん 作者:J-Dragonさん
作者:西田ユウさん

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希望精灵宝可梦能陪着我们

一直走下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