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食养要讲求“味道”

2017-03-13  本文已影响0人  明升心经

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本经》指出“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虽然现在味觉研究人士发现了远不止5种味道,但是中医依旧将“酸、咸、甘、苦、辛”视为味道的最基础种类。

酸味,不是味觉上的酸,指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的食物药物,比如枇杷不仅是酸味食物,它也能敛肺气止咳;金樱子能涩精,被列入酸性食物;

咸味,是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等食物,意思是身体有结块,用这类药物食物能软化结块。“咸”食物多为味道咸的食物。咸味食物一般能用来治疗大便干燥,最常见的就是巴豆。

甘味,能补虚、益中、缓解疼痛、调和药性的药食物,吃起来味道多为甜的甘的。甘草味甘,能缓和药性,党参滋补益气;

苦味,“能泄、能燥、能坚”,清热泻火、通泄、滋阴等食药物,这类食物吃起来多为苦味,苦瓜就是苦味食物,能消暑泄火、清热解毒。

辛味,“能散、能行”,即能促进血气运行、发散邪气、滋润的食物,比如生姜能驱散寒邪。

食物和药物的五味能够通过人的感官分辨。根据长时间以来的中医时间和现代临床试验,证明不同味道的食物药物对人体产生不同的药效或者副作用,这也是食疗要根据时节适当增加或者减少五味。

为对应四时五脏养生,因此中医就提出不同时节,人们要多根据对应的时节食用对应的味。

古人主张“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

原因是,首先中医常道: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五味对应五脏。

其次四季养生又有“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的养生规律。因此四季与五味又对应了起来。

本文中图文无关,不起参考作用

往期精选文章:

看“脸色”知病

古人养生轶事

润春燥,蜂蜜喝对了才是宝,喝错了就是毒药

青色水果茶,疏肝排毒

湿气重,薏米来解决

乍暖还寒,中药与穴位预防风寒感冒

雨水节气,养身防“上火”

春吃芽,吃菜要专挑嫩的吃

春季开始茶疗,这样喝茶能喝出健康!

春天养肝,为什么要养肝?怎样养好肝?

……

明升心经所有文章欢迎分享,转载需注明出处。

点击“阅读原文”结缘匠心之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