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全球大变局下的中国经济新引擎》
先从基建与国民生产生活的关系说起。
从长期和根本来看,决定一个区域人口集聚的关键是该区域的经济规模,以及该城市与本国其他地区的人均收入差距,就是“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在实践中,工业发展需要集聚,所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人口规模从乡村向城市集聚。服务业发展比工业更需要集聚,所以城市化中后期,人口主要向一二线大城市和大都市圈集聚。而且是不可阻拦的趋势。
以北京为例,
1983年《北京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要求2000年常住人口控制在1000万左右,但1986年被突破;
1993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年)》要求2010年常住人口控制在1250万,但2005年被突破;
2005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要求2020年常住人口控制在1800万,但2010年即被突破。
2019年北京常住人口2154万人,大数据预算的实际管理服务人口可能已超过2500万人。
全国来看,1978-2018年,中国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快速增至8.3亿,城市化率从17.9%提升至59.6%。预测,到2042年中国城镇人口达到峰值,10.2亿,比2018年增长约1.9亿。
人口向城市集聚,大城市病也日益加重,依然以北京为例,当前北京的大城市病主要缘于过去城市规划长期刻意控制人口,从而导致土地、轨道交通、公路、教育、医院等均供给不足。
城市空间规划,是根据经济、人员汇聚的趋势,结合人文发展、环境发展,而设计的城市建设规划。基础建设则是为城市空间规划所服务,为城市中生活的人群所服务。
新基建与基建
基础设施指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基础性、大众性服务的工程和设施,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狭义指交通运输(铁路、公路、港口、机场)、能源、通信、水利四大经济基础设施,更宽松的定义包括社会性基础设施(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社会事业)、油气、和矿产,最广泛的定义延伸至房地产。
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走在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前面,否则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可以带动经济发展与就业机会。譬如,美国在4G时代的领先地位为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贡献和就业机会。每投入1美元可以带动3.2美元GDP增长,每增加1个工作岗位可以带动7.7个相关岗位。CITA(美国无线通信和互联网协会)统计,2010年以来,无线通信行业累计创造了470万个相关工作岗位,累计带动了1万亿美元的产出,每年为美国GDP增长贡献了4750亿美元。
在社会发展新阶段,特别是疫情特色经济困难时期,发展基础建设尤为重要。新基建,即,在特殊时期,国家为发展国民经济、稳定就业、稳定社会治安,而将国债等筹集的资金投入到国家基础建设当中。新基建两大特性,既是基建,又是新兴产业。一头连着巨大的投资与需求,另一头牵着不断升级的消费市场;一方面可以稳定经济发展、稳定就业,另一方面是未来20年数字经济时代,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石。
新基建主要包括:
1、5G:数字经济发展的高速公路、环境支撑
2、数据中心:数字经济的原材料,人工智能的基础
3、人工智能: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量
4、充电桩:科技发展的落脚点之一,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
补充:
5、工业互联网:科技发展的落脚点之二
6、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基建延伸。
5G:数字经济发展的高速公路、环境支撑
5G,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通信技术十年一代,中国移动通信行业经历了1G空白、2G落后、3G追随、4G同步的发展历程,终于在5G时代走在了前沿。
移动通信的发展(1G到5G的演化)与4G相比,5G在用户体验速率、连接设备数量、时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速率达100Mbps,是4G的10倍;连接设备达100万终端/平方千米,为4G的10 倍;网络时延降到1ms,是4G的十分之一。
5G的三大应用场景主要有,eMBB(增强移动宽带)、mMTC(大规模物联网)、uRLLC(超高可靠与低时延通信)。即,连续广域覆盖、热点高容量、低功耗大连接和低时延高可靠。
eMBB(增强移动宽带):3D/超高清视频等大流量移动宽带业务;
mMTC(大规模物联网):物联网,满足物与物之间的通信需求,智慧城市、环境监测、智能农业、森林防火等以传感和数据采集为目标的应用场景;
uRLLC(超高可靠与低时延通信):物联网,对时延和可靠性有极高的指标要求,如车联网、工业控制等垂直行业的特殊应用需求。
中国5G当前的发展:
1、战略:中国将5G引领纳入国家战略;
2、部署:中国Sub-6频段丰富,领跑5G部署;
3、标准:中国SEPs数量领先,华为Polar码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
4、设备:中欧企业四强争霸,华为、中兴异军突起。
数据中心:数字经济的原材料,人工智能的基础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特性的数字经济重要性日益突出。数据经济包括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
数字产业化:指数字技术创新和数字产品生产,主要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信息通信业、互联网行业和软件服务业等行业增加值。
产业数字化:指国民经济其他非数字产业部门使用数字技术和数字产品带来的产出增加和效率提升(增加值)。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海量的数字需求,5G、云计算、人工智能、互联网、线上娱乐等催生了数据爆发式增长,数据中心应运而生,成为数据集中计算、传输、存储的“图书馆”。
数据中心当前发展:
1、市场规模:2019年我国数据中心机架数量超过200万个,市场规模超过1500亿元;
2、地域分布:北京、上海等城市及周边地区占数据中心总机架的六成以上;
3、结构分布:大型及以上数据中心能耗更低,机架增速更快;
4、竞争格局:三大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占据主流,合计市场份额占比七成。
数据中心面临的挑战:
1、能耗大:2018年统计,上海数据中心总用电量1609亿千瓦时,相当于1.6个三峡发电站;
2、地域结构性供需失衡:如2018年北京数据中心可用机架17.2万个,需求机架22万个。
数据中心建设建议:
1、加强数据安全防护;
2、加强数据全生命周期监管;
3、合理布局;
4、攻克关键技术,解决当前挑战。
人工智能: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量
前三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表明,不论是机械技术、电力技术,还是信息技术,都可以极大地促进生产标准化、自动化、模块化,具有很强的通用性。而人工智能,则是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量。
“人工智能是新电能,正改变医疗、交通、娱乐、制造业等主要行业,丰富充实着无数人的生活。”
人工智能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快速发展,诸多应用已经深入日常生活。
人工智能行业结构人工智能已经在众多垂直领域实现应用,主要通过两方面进行产业赋能:一是提高生产效率,降本增效,即“+人工智能”;二是创造新的需求和增长点,即“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
如智能投顾应用,人工智能通过海量数据学习、精准算法分析,结合用户提供的风险承受水平、收益目标、市场动态,进行个性化定制服务。对比人工服务,智能投顾投资门槛最低至500美元,管理费率0.02%-1%。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人工智能业发挥巨大作用,主要覆盖疫情监控、体温检测、病毒检测、复工复产等方面。如体温监测和疫情地图加强疫情监控;公共场所体温检测;在线问诊和病毒检测减缓了医疗服务压力;远程办公与在线教育助力复工和教育。
“人工智能+”
创造新需求、新商业模式、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汽车为例,智能网联,提升汽车的智能化,包括自动驾驶、智能语音、智能驾驶舱等;与5G相结合,提高汽车信息沟通能力,实现网联化,包括人员和车辆安全管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等。第一,汽车将成为各种服务和应用的入口,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如智能手机的共享出行、汽车保险、金融服务、智能规划等;第二,汽车电子、汽车软件等需求提升,自动驾驶、计算平台、车载操作系统等前沿技术成为新的价值增长点。
充电桩:科技发展的落脚点之一,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
发展新能源汽车试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是重要保障。
充电基础设施潜在市场超过千亿元,而充电桩仍存在较多痛点:
1、私人桩数量少;
2、公共桩:燃油车占位多,故障率高;公共充电耗时长;充电引发着火事故占比高;充电利用率低,运营商持续亏损,建设积极低。
未来生活场景只要涉及电动车出行,都离不开电能的支持,充电桩将成为未来车联网的重要入口之一,数据价值值得挖掘,应用价值主要有:
一是充电安全数据,主动触发防护,预防重大事故;二是汽车用电数据,推断各城市不同车型电动车保有量、日均充电量、日均用电量、日均行驶里程等数据,协助新能源汽车推广、充电桩建设、繁荣二手车市场;三是汽车行为数据,包括车主驾驶习惯、行驶轨迹、用车时长、周围环境等,实现充电数据、车辆数据、电网数据、环境数据、用户数据等全覆盖。
“新基建”是未来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的基础设施支撑,是大国竞争的关键胜负手。新基建包括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科技领域的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的基础设施,以及营商环境、服务业开放、多层次资本市场等制度领域的基础设施,这些领域发展空间巨大,增长迅速,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对上下游行业的带动性强,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将起到担大任、挑大梁的重要角色。特别中疫情过后的经济恢复期,新基建的建设毋庸置疑。
- - - - - - - - - - - -
【一个小目标】64/365,记录产品之路的思考,多看多想多反思,做一个讲故事的人,讲一个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