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林读《诗境浅说》三
檀林读《诗境浅说》三
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此为游破山寺后院而作。为寺中深静处,故首二句点题外,以下六句愈转愈静。三四句在诗律亦可不作对语。由幽径至禅房深处,惟有鸟声潭影耳。鸟多山棲,而写鸟性用一悦字; 水令人远,而写人心用一空字,名句遂传千古。末句惟闻钟磬,所谓静中之动,弥见其静也。
破山寺即常熟兴福寺 (是南北朝时留下的千年古寺)米襄阳所书诗碣尚在禅堂,“照高林”写作“明高林”。此诗悦字空字,其平仄不用谐律,则用明字为佳。余两游此寺,在空心亭凭栏小憩,山容鸟语,不异当年,洵千古名蓝也。
檀林读《诗境浅说》三
这又是一首笔调有似古体的五言律诗,因为其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或许是出于构思造诣的需要 --- 这种本来应该是第二联对仗的,提前放到第一联对仗而第二联不对仗的格式就像冬天的梅花,把春色偷来率先开放,故名“偷春格”。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首联也是偷春格,能造成一种独特的气韵,把齐整和舒缓揉在一起,别有风味。但这种作法毕竟不是律诗的正体,除非情景构思十分有必要,不要刻意为之。
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自始至终描写古寺清晨之宁静;山木之寂静,曲径之幽静,禅房之肃静,潭影之恬静;且愈转愈静,静得似乎让人掩卷之余也受到禅心的洗礼而深感清静。
据说欧阳修十分喜爱“竹径”两句(“曲径通幽处”不同版本也作“竹径通幽处”),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了“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 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
前几日与诸诗友交流绘画、诗歌、音乐、和宗教的关系,正好这几日在准备此首诗的解析,看到其尾联“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句,霍然有悟,其实所有的艺术境界最后都归于“空” --- 那是一种在万籁俱寂时内心深处体会的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的纯净,以及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欢喜 --- 这就是大自然造物通过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和澄澈的寂静,引导人们进入的纯净怡悦的境界。
本首五律的学习要旨在如何用景语造境, 特别是以动衬静是写作手法,即以动态的景物来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的 --- 这是一种非常高妙的艺术表现手法。
本期作业有两个选项: 1) 寻找几个这种用反衬作法造境的诗歌样例,并略加为什么挑选的说明;2)再找几个偷春格的诗歌样例(或自己的习作),并略加说明如是构思的初旨。
檀林读《诗境浅说》三 檀林读《诗境浅说》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