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国史大纲》(30)
第八编:清代之部——第四十二章:狭义的部族政权之再建(上)
明朝灭亡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万历之后政治极端腐败,武备废弛而又轻敌,满清叩关,国内各地爆发动乱,甚至包括天灾等等。
但满清入关这一条来说,纯粹是汉人自己作死的。
满洲民族其先曾见渤海国与金国。明代分为三部:海西女真、建州女真、野人女真。满洲族为建州女真,初耕牧于牡丹、松花江之合流点【今三姓附近。】而统率于明之建州卫。
努尔哈赤二十五岁时,以老爹的遗甲十三副,捕杀仇人尼堪外兰,兵数不过五六百人。之后逐步吞并周边势力,创立后金。自此兴师犯明。
后金虽强,应该强不过匈奴、突厥、蒙古,这三个都是帝国级别的存在。然后匈奴、突厥始终没能够祸祸中原,蒙古入侵,也是废了不少的力气。以大明的底蕴、关山作为依仗,阻挡满清入关是完全可能的,如熊廷弼、袁崇焕等人都以实际行动给予了证明。
结果,在四方汉人势力的合力之下,多尔衮轻松入关了:
(一)以李自成、张献忠等为代表的,成分复杂的各路起义军声势浩大。明朝廷在攘外与安内之间左右徘徊,给后金以可乘之机。
(二)明末党争之下,朝廷对能力较强的将领,既用又毁。熊廷弼坐罪处死,袁崇焕被凌迟,明朝自毁栋梁。
(三)汉奸!汉奸!汉奸!太多了。入关后投降的就不说了,既已入关,事不可为,所以出仕清廷也多少可以理解,不能太狭隘是不?!但在入关之前,范文程、洪承畴、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吴三桂单列,名气太大。
(四)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圆圆曲》闻名于世,后面这七个字放到现在,已经是接近褒义词的中性词了。哪个小姐姐遇到一个男人,愿意为了她冲冠一怒的,死也值了。如果吴三桂带人去干掉李自成,无论是成是败,作为男人,他值得那么一点被尊崇。可惜,他干的是开关放人的事情,终究被定在耻辱柱上。无论何时,民族大义和个人感情放在一起比较的话,前者永远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顺带说一下闯王。准确一些,应该叫李闯王,因为闯王并不是李自成专有,他的前辈高迎祥才是正牌的闯王1代。他是在高迎祥死后继承的闯王2代。
怎么说呢?算是枭雄。比黄巢强不少,逞一时之威风,终究格局和实力不够。
北京城易主之后,南方变成了抗清的主战场。
朱家子孙开始享受最后的荣光。
福王在南京。
唐王在福州。
鲁王在浙江。
桂王在肇庆。
大厦将倾,南明的各个小朝廷无非是苟延残喘。更何况,扶持这些小朝廷的那些个大臣们,真就没几个有骨气的,如钱谦益、阮大铖等等。前后不到二十年,南明小朝廷相继覆灭。
抗清坚持最久的,是退到台湾的郑成功。也算对得起大明赐他国姓。
出来混,总归是要还的。接下来的大事情,也就是平三藩。大清终于稳了下来!
明清之际的转变,大部分是明代内部自身的政治问题,说不上民族的衰老。【以明末人物言之,较唐宋之亡,倍有生色。以整个奋斗力言,亦为壮旺。】
钱穆的这个结论,应该是中肯的。江山虽然易主,汉族并没有完全衰败,力量仍在。所以之后清代各帝王对汉人也不得不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