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距离
美国心理学家邓肯说过人与人之间的安全距离是1.2米,亲密关系的距离是小于45厘米。再好的朋友,爱人之间也是需要距离的,这是他们把人作为独立的个体的核心。而这在中国,似乎陌生人的距离也可以小于45厘米。中国是礼仪之邦,所以我们即使心有不悦,也会装作热情。
一些距离今晚参加一个活动,在一个嘉宾介绍时,一个十分外向热情的女孩子,说她被一个微信群踢出去了,想请在场的律师们帮她打官司。
随后一个嘉宾做了一个关于张爱玲笔下佟保振的爱情,讲到佛洛姆的《爱的艺术》保振爱无能的原因是不会去爱。爱与被爱是分不开的,只有去爱才会有被爱。那个被踢出群的女孩子继续问,“我就是很热情的爱大家啊,为什么他们不爱我把我踢出去”。演讲者告诉她,你需要一个度,这个度是刚好你和大家都舒服。
这个度也就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的安全距离。人是情感动物,即使再理性的直男,他们内心也是有个度的。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心里划出了只属于自己的疆土,我们并不希望被他人跨过这条界限,踏入进来。很多时候我们不清楚这个界限,但要是你与他人相处和聊天过程中,你抵触和排斥的时候,那很可能是他人踩过界了。
懂得度的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情商之人,总能获得他人的好感。而我们其实很多时候很难去把握这个度。不同于西方国家,人们聊天时总会谈些不涉及个人私事。这样的聊天确实是安全的,但却显得距离。适合不熟悉的陌生人,但感情的增进和递进是需要更进一步。它需要我们一点点打开心门。却是需要我们去理解和倾听这个人的内心。人际关系是个复杂的学问,人不同,相处不同,所以会有与你同类人相处时更愉快。
很多时候,我们都太过想表达自己而少了倾听。我们都想自己是主角,从而忽略了去注目他人,不去真正倾听他人的内心。
我以前是个慢热外向的人,很多时候我希望听他人的故事,但我又怕冷场,所以一旦空气安静,我便会找些话题尬聊。即使我有很多聊得来的朋友,我对于度的把握还是稚嫩。
因为我真诚并且接受朋友们最直白的回复,记得有一次问了我同事一个好奇的问题(性向),他说他不想回答,我同他道歉并表示以后不会再如此问。接受这样的回答,也许当时有些难,却帮我更多的去把握同人聊天的度。
同公司那些同事相处,让我渐渐的不去强行插入话题或者去聊自己感兴趣她们不感兴趣的话题,也不会去聊自己不知道的领域。
记得那一次酣畅淋漓聊至凌晨三点,我,一位大律师,一位水电站退休的客栈老板,我们从经济聊到哲学,再聊到人生琐事,没有对错,只有每个人的观点。是大度的包容和接纳,让聊天中即使有尖锐的观点也能很好的接受。
如果与人交流让你困扰,那么我们学学给彼此一些距离,什么阶段留什么距离,让你自己舒服不困扰,也让你被他人接纳喜欢。
我喜欢听故事,我可以静静倾听你的故事,你要说出你的故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