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成长操作系统”系统动力原理分析框架-03
1
本文接上文:《“个人成长操作系统”系统动力原理分析框架-01》、《“个人成长操作系统”系统动力原理分析框架-02》。
前两篇文章分别讲了因上努力的层次和反思的层次,我简单画了张图: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张图没有用,但是,这却是我在咨询过程中最关键的心理表征。这张图也可以解释很多问题的原因,就说反思吧,很多人认为自己反思水平不行,是思考能力不够,其实并不是,反思能力不行的原因是你对这件事情原因的结构没有弄清楚。你越是对“因上努力”清晰,越是能够更好地进行反思。
在整个系列里,我要聊的是对“系统动力”的分析,主要包括四个部分:问题原因分析、深度反思过程、模式和动力的关系、低耗损模式。本文要把模式和动力的关系、低耗损模式两个问题谈完,结束这个系列。
正式开始前,把图片再Po上来一次,高清大图请到后台留言关键词:动力分析。
2
先说说什么是模式,不定义清楚很难讨论的。
在我的文章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模型:
假如,你是中间蓝色的小人,在外部有刺激出现的时候,你做出一个响应。比如说,有人对你说:你长得好帅啊(刺激),你就会咧嘴笑笑并向对方表达感谢(响应)。我们将其称为:“刺激-响应”模型,这个模型在本系列的前两篇中都出现过,它的实例出现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时刻,是人类行为最基本的组成(行为都是一个个刺激和响应共同组成的链条)。
这里的“刺激”可以换成不同的词,如果换成“激励”,那就是经济学中很重要的激励理论;如果换成“if”,那就是著名的执行意图方法“if……then”;如果换成“触发器”,那就是我最常用到的TMBRT模型。
这里的道理没有什么太复杂的,但是,究竟什么是模式呢?我把刺激-响应模型图稍加调整:
举个例子来看:
当有刺激说你是“笨蛋”的时候,你立刻给了一个响应,大喊一声“谁?大胆?”,这里就有两句话术出现了:
- 是什么(M)让我在遇到刺激的时候就直接给出这样的回应?
- 我为什么(Why)会在这个刺激下就直接给出这样的回应呢?
这两个问题的问法不太一样,但是答案都是指向一个对象,这个对象就叫做模式。也就是说,之所以有“刺激-响应模型”,是因为刺激作用在了你的某个模式上,然后这个模式发挥了作用,引发了响应。
如果你的模式是“喜新厌旧”,那么,在遇到新的东西出现时,你很有可能直接给出响应是:“把旧的东西放弃”。如果你的模式是“相信一切都是财富”,那么在人生遇到打击的时候,你的响应就不会是持续的低落了。
最近后浪出版了一本《终身成长》,它就重新定义了成功的思维模式——成长型心智,用这样的心智模式,就更容易在外部刺激的情况下,给出更适合成长的响应。成长类心智模式的上佳好书,推荐!
3
我把模式分为两大类:先天模式和后天模式。从字面就能看出它的定义,先天模式是天生带来的,是写在基因之中的,比如“怕蛇”、“能耗最小原则”等;后天模式是后天训练形成的,不过,根据脑科学的研究,后天形成的模式也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在16岁之前形成的模式,它们写在神经网络的突触中,非常稳定、难以改变,另外一种是16岁之后形成的模式,通过刻意练习也可以构建和更改。
此外,还有一种理论划分的模式,那就是把先天模式和16岁之前形成的后面模式和在一起,共同称为天赋,更多内容详见《盖洛普优势识别器》。
后天模式是怎么产生的呢?答案就是:“刺激-响应模型”。
我曾经举过例子:中午12点你刚出门,突然发现一只兔子撞死在树上了,你平白捡到一顿午餐。第二天,你又在12点出门,恰好又一只兔子撞死了,又被你捡到了。第三天,还是12点,你又捡到了只兔子……之后的每天都是这样的结果,于是你就形成了一个小系统:12点了(刺激)- 模式(这个时候出门就能捡到兔子) - 出门并捡到兔子(响应),这个模式就会被固化在你的身上,模式也形成了。
看我们的流程图:先天模式是写在基因里天生就带来的,所以,它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慢慢形成了一些结果积累(自发因),这些积累和外部环境(外部因)共同作用就会形成结果因。第一个结果因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TMBRT)就会形成第一个后天模式,后天模式也会通过和外部环境作用继续形成后天因,这个时候,在外部因、结果因、后天因的共同作用下,我们开始持续形成后天模式,这就是你后天模式形成的原理。
如果你听过一个词:原生家庭问题,那你就知道了,整个问题就是在这个持续循环中出现了,在这个循环中你很有可能会形成胆小、暴躁、不相信男人、厌学等等模式,当然,也可能生成温和、积极、关爱、感恩的模式,而这些模式将会影响你产生出什么样的结果、表现、问题,影响着你和他人的关系。
可能有的伙伴对“外部因”、“自发因”、“结果因”、“后天因”这些用词中的“因”很不理解,那说明你很可能还处于“因上努力”的前两层水平:要不果上努力、要不线性因果关系的思维方式。如果你知道一个结果由多个原因组成,你就会去分析,有哪些外部原因,哪些后天模式生成的原因、哪些先天模式生成的原因?
4
了解模式的存在有着极高的价值。
你可以把模式理解为月饼模子、原因是由这个模子生产出的月饼,而自己的表现、各种问题等都是由多个月饼包装组成的礼盒。如果你不知道有模式的存在,那么你会把礼盒不好的问题归结到月饼上,但是现在,你会多思考一步,会问问自己:“是什么模式让月饼变得不好了呢?”
要知道,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打到了反思的关键上:对刺激、模式、响应进行再思考。
除了可以支持反思之外,关于模式你必须还要知道几个关键的推论:
- 模式没有好坏,不要把表现(结果)和模式混为一谈;
- 模式可以产生动力,你可以用高耗能(使用意志力)或者低• 耗能两种方式驱动自己,让模式发挥作用都是低耗能的,符合“能耗最小原则”;
- 模式可以产生动力,如果你觉得没有动力做事情了,通常都是模式这里出问题了;
- 模式是你的内部需求,因为它会低耗能运转,它就会驱动你去产生行动;
- 需求是价值判断的结果,越清晰模式越了解自己的价值取向;
- 模式会影响价值判断,通过价值取向可以找到你的模式;
这些推论有点深,我就不展开了,这里只说说:模式和动力的关系。
很多时候我们想要做事,或者知道问题的原因但是就不去行动,都是因为缺乏动力造成的,那我们就会问了:“为什么我没有动力做事情啊?”
如果不知道模式能够产生动力的话,那就会把上述问题各种归因,比如“你还是不那么迫切地想要啊”、“你痛得还不够啊……”之类的解释。但是,没有动力的原因是模式被限制了,必须去往模式上分析才能解决动力问题。
5
哪些模式可能出问题呢?我在流程图里标注了六种内外部因素,其中:
- 低耗能:充分发挥天赋,让天赋的模式起作用;让你的内部动机起作用,具体参考自我决定论;另外是持续优化你的逻辑六层次体系,关于逻辑六层次,我会专门建立个网站来介绍我的假设体系的。
- 低耗能:除了内部的模式之外,如果处于利于“被动积累”的外部环境中,也是极低耗能的,甚至它可以给你赋能,让你实现跃迁。
- 高耗能:通常来说,你发挥意志力去做事情就开始耗损自己,越是自我控制越是自我损耗,所以,为什么乔布斯让大家要“做你所爱,爱你所做”,就是避免使用意志力带来的损耗。还有一种耗损是因为外部动机在起作用,所谓的奖励会伤人,就是这个意思。
写作的时候,群里一个小伙伴说:“很佩服你们都能完成你们的目标。我一到晚上我就很亢奋,听课,看书,看电视……总是不想上床睡觉,经常失眠,有时候一天一夜不睡觉,到了晚上依然会睡不着。到了早上的时候我怕冷就卷在被窝不想起来,直到中午,实在没办法了才起来。 这样好痛苦。”
用整个系统动力来解释,她的系统出现了很大问题:
- 果上努力,只是看到自己的表现,没有分析原因是什么,所以,根本不可能有改进;
- 没有反思,不去思考是哪些模式导致的,无法待在认知紧张状态下,想尽办法让自己的能量都耗损在容易做的事情上;
- 能量大量损耗,自己的优势模式没有发挥,意志力也被自己的“不想睡、也不想让自己一直这样”给损耗了,明明是让自己获得进步的机会,但是却没有意志力让自己直面挑战。
要理清类似的一团糟,一定要分清楚因果、不断反思自己的模式,为什么一到晚上就兴奋,是什么造成的,慢慢理出线头,然后把自己的逻辑六层次中的原则、信念都更换成新的,改变才能发生。毕竟,改变,从信念开始。
6
至此,整个流程图的大约框架内容我已经分析完了,对我来说是一遍梳理,同时,对我的事业发展也非常有价值。不过,也正是因为我使用了大量概念化的文字,导致文章的阅读难度较高,比如“逻辑六层次”我就没有展开讲解。
这些艰涩难懂的文章,是我不断升维的过程。很多人说我为什么总是写一些别人看不懂的东西,这不是曲高和寡么?我的回答就是四个字:必要难度。我要先完成升维的过程,然后再降维去进行打击,毕竟降维容易、升维难。所以,也难为你跟着看这些不太懂的文字了。
为了我的使命实现:引领职场青年实现持续高效能成长,我已经形成了以下的体系:
- 核心思维模型:系统思维、价值思维、黄金思维圈、哲学+问题、CIP模型
- “个人成长操作系统”系统整体结构;
- 双核自驱引擎分析;
- “个人成长操作系统”系统动力原理分析;
这让我越来越坚定了,越来越相信我是可以做到“持续高效能成长”的,我会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的。
连续接了6个咨询案例,来验证这个流程的有效性。从年收入8000万到工作三年有点被困住了,这个流程都可以精准地解决,以前1.5小时可以搞定的问题,现在45分钟就够了,开心!这段时间再接几个咨询试试看,从系统动力的角度理解事物,究竟有多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