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洗心,工匠精神——记玉雕奇才豆中强
云水洗心,工匠精神——记玉雕奇才豆中强
作者:黄诗煊
豆中强先生(资料图)大抵每个爱玉、惜玉之人对玉的感情,都可以用《牡丹亭》里“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句话来形容。我与豆中强先生的相识正是从玉开始的,说起来也是一段趣事。
一直以来,我对中国和田玉文化有一种特殊的喜爱,上大学后一有机会我就前往各地博物馆参观学习,时常也与一些文玩收藏行业的大咖在一起交流学习,耳濡目染之间竟有了一些自己的见解。2015年下半年,我和豆中强先生在微信上成为了好友,一开始我们并没有过多的交流,只是互相关注,彼此在各自朋友圈点赞,慢慢的我了解到豆中强先生不仅玉雕作品出神入化,更重要的是他的人品高尚、风节俱佳,一时间竟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从不常说话到经常交流,慢慢的在豆中强先生的指导下,我对中国玉文化有了更深程度上的了解。
2017年5月下旬,我乘坐高铁到苏州采风,还未到苏州站时就收到了豆中强先生的消息,邀请我到站后直接去他的工作室共进晚餐。我依稀记得,当天下午4点多时,到苏州南站,我依照中强先生给的定位,直接前往工作室。
那是一座位于湖滨花园的别墅,周围风景优美,环境优雅。我走进别墅后,此刻正在施工,我看到中强大哥穿着工人的服装正在刷防水漆,他看到我来了,连忙起身摘掉手套,我们握住了久违的手。这一刻,我突然觉得,这不仅是一双能从事艺术雕刻的手,更是一双可以为自己的生活下苦力的手。尽精微方能致广大,或许工匠精神就是这样的吧。
豆中强作品(资料图)豆中强先生带着我参观了工作室内外的景致后,我们开始了今天的简单谈话,在闲谈过程中,中强先生不时说出自己对玉雕的热爱和自己对文化的追求,勤奋即天才,专心即专业。我看到了豆中强先生身上的那种豁达,睿智,感触颇深。我凭借记忆晚上在宾馆写下了此文,偶寄闲情,以慰余心。
少年天才,潜心学习
豆中强先生,河南周口人。性敦厚,寡言语。爱绘画,痴雕刻。豆中强在绘画上有着极高的天赋与领悟能力,1997年拜师学艺的时候,师父是这样对他说的:“中强,我知道你,听说你的绘画比专业老师的都要好!”年仅十几岁的豆中强很是谦虚的说:“哪有那么夸张,自己随便勾勾画画,还需要勤学苦练。”就是这个缘分,为豆中强在日后雕刻行业上的成就埋下了伏笔。
此刻,我的手中拿着豆中强先生雕刻的和田玉,仔细欣赏时说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今天有幸来到苏州采风,并与您相聚在湖滨花园,不得不说这是一种缘分。正是这种缘分,让我们两个跨越时空维度,我从十三朝古都西安奔赴江南福地苏州,不仅是欣赏您的才情和工艺,更多的是被您身上的那种高尚品格所吸引。既然是这样,那您要给我说说您与玉雕艺术之间的故事了。”
时间回到1993年的夏天。那一年,他17岁,青春年少、阳刚自信,虽然还在农村,但他已经有着超越同龄人的思维。
豆中强说:“其实这是一种自然成长的经历和过程,小时候我不知道什么叫艺术,只知道什么叫画画,那个时候脑子里只有一种简单的印象,就表现为对画面的一种感知,就是对出现在你生活里自然的方方面面的一种感知。因为我对很多画面特别敏感,也非常喜欢涂鸦,上了小学更加喜欢、那时候我喜欢看小人书,没事一个人跑到集市上五分钱看两本,但也是有选择性的看,相对动画小人书,我更注重对于人物造型的一种选择,比如我们的古典小说,像《西游记》、《红楼梦》这些,里面有很丰富的图案,不同的人不同的线条,不同的造型、造像,对我的审美启发很大,看的多了我就开始画着玩,我心里对于这种画面有一种潜在的记忆,上初一的时候,我买了《蓝侍女》的那本书,那本书我到现在都很喜欢,现在看依然很美。现在我对那时理解为,自然的天性,加上对美术的接触,不断去寻找自己喜欢的东西,对画面不同美感的追求。”
豆中强作品(资料图)“我做玉雕纯粹是一种缘分,我高中毕业之后在我们村头开了个饭馆,没事的时候我就爱画着玩,一个村里的长辈看见了跟我讲:‘村里有一个做玉的,你会画画不如跟着这个做玉的师傅学习玉雕,县城里有一个沈丘玉雕厂,也是全国所剩不多的老玉雕厂之一,那个师傅就是从老玉雕厂出来的。’长辈和我说这事之后我就一直记在心里。回去之后我给父亲说了这件事,得知他跟我师傅也认识,于是就带着我去了,师傅当时还说知道我,我都蒙了。我觉得艺术的成就与你的天赋和后面的努力都有关联。我初中毕业后爱好还比较单纯,唯一的爱好就是画画,在家里画了几张画被村里一位职业高中的老师看到了,他很惊讶,想推荐我去上职业高中,他对我父亲说我是天才,让我去学艺术,由于一些原因,当时没有去。”
“后面在初中毕业的这个暑假里,我父亲在集市上看到有人在办美术培训班正在招生,他就拉着我过去,外面站了好多人想报名,当时我不知道什么叫美术,我只知道画画,学美术的人很多,从小学到高中层次的都有,我父亲对其中一个同学说能不能把你的画拿出来看一下,他拿出来后我看到,就是一个素描石膏的几何体,我第一感觉就是特别简单,我父亲马上给我买了画板、素描纸和铅笔,我第一天画了一个圆球,第二天我画了山里的那种锦鸡,第三天我画了石膏几何体组合件,第五天我就开始画人头像,有个学了几年的学生问我学了几年,我说我就学了五天,他们很吃惊。只能说那时候是对造型的一种把握和对美术的一种感觉,但是要说画的有多么深入,那我达不到。再后老师让我们画速写,他往那一坐我们就画,那时候我画眼睛、手能找到一种感觉,画出的东西特别有感觉,老师对我也蛮惊讶的。”
“上高中以后,我就喜欢思考,就想着小人书里面丰富的人物线描,老师让画瓶瓶罐罐之类的我不画,我就偷偷画一些武侠小说的图案,我感觉那时候脑子里面蛮丰富的,可是人生阅历太少,可能也只是一种感知。高一我没画多少,我觉得一个东西在某一个角度特别美我才去画,不然我不画,画一张我就要让自己去喜欢这一张,去努力画好它,我尽可能不给自己重复的机会,不是画一张画不好扔掉重来。比如我想要画一个东西,但是水准还没达到,那我就会从开始的造型等方方面面认认真真的去画,那时候的努力也算是为我现在打下了一个基础。”
豆中强先生说完小时候的经历,突然眼角湿润了。我想当我们每个人在回忆自己的内心深处记忆的时候,最难以忘怀的就是那段可以疯狂撒野却又无比快乐的童年了。
待人接物,谦卑有礼
1997年,老家玉米杆长的有二十公分的时节,豆中强的父亲带他拜师时对他说“中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你要好好学,家里这上辈子人没有什么文化,希望你能学到文化、学到技术,将来过上好日子。”
豆中强说:“我父亲以前当过兵,部队的影响、军人的影响、时代对他的影响都很大,军人身上的特质是讲原则、守纪律,这就导致了他对我的影响也很大。我父亲是很“钻”的一个人,他看上了一个板凳,他就买来工具和木材自己做,我奶奶在村子里也是一个手很巧的人,也许是遗传吧,我现在时常说我自己是一个手艺人。这要感谢我的家人遗传给我的基因。”
豆中强作品(资料图)豆老师,我听说你不仅对父母非常孝顺,而且对自己的老乡、朋友、同行都保持着长期联系和来往,并且时常帮助他们。你最喜欢长期和什么样的人打交道呢?
“我的的天性里面,天生的一种善意,对人都很友好,一视同仁。但我现在认为人真是要有选择的,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到一定年龄的人,哪怕你的心再能包容,我们毕竟是凡人,到一定程度就要有选择。选择适合自己的人和事,如果有不适合自己的那尽可能回避,我们的选择和定位非常重要。理性和感性尽可能要平衡,有了一点名气之后,找你帮忙的人会更多,但不可能去承受所有人的嘱托。我更喜欢与简单的人来长期打交道,我还是觉得只有自己发展好了才有能力帮助更多的人。”
“但我现在也越来越冷静、越来越理智。现在是一团乱象,很多人都在追名逐利,被名利牵绊,所以我也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时间、空间。当然自己发展好了还是会回馈到圈子里,这是一种循环,当你能真正影响别人的时候,这其中收益最大的其实是自己。每一段时间都要有所意识,一切清零,让自己有一个新的开始,这样能意识到自己缺少什么。人生处处要归零。”豆中强说完,此刻脸上洋溢着一种幸福。
豆中强一直把生命中有缘遇到的人当成贵人,把逆境当财富。他说:“希望身边的每个人都能成为优秀的人,这样才能成就最为优秀的自己。”从学徒到成立自己的工作室,豆中强一直将玉融入自己的思想和生命里。态度决定一切,无论是对人还是对玉,都需要尊重和真诚的态度。
中得心源,发奋图强
豆中强凭着多年的实战经验和超高的领悟,最终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他说;“一切玉雕作品,都是在经历点、线、面、立体、空间、三维、四维......再到思维,用创造性的思维去实现点、线、面......等这一过程。但点又是片面的,需要看整体布局,只有对整体布局掌握精准,点面就自然浑然一体了。”
我发现今天中强先生似乎心情很好,今天的谈话内容,平淡中有深意,何不整理出来?于是就边问边记录。“当前很多玉雕匠人都在做人们喜闻乐见的一些东西,迎合大众喜的口味的作品。但是你的作品却独辟蹊径,非常有古韵,古韵中又有新意,你是怎么做到的,你如何看待内心与现实的差异。”
豆中强作品(资料图)豆中强略加思索,说到:“你的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从做玉雕开始,包括做学徒然后自己出来打工,我就意识到,我做的不是艺术、是生活,有人就问我,这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认为人在社会上就在生活当中,生活和工作的结合其实就在不断地造就你,让你产生一些新的想法、认知与思考。就比如说现在我做的仿古件,看似仿古却不是仿古,而是从古玉上找感觉找气息,结合现代感的超自然创作。”
古人常讲: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豆中强先生不仅将崭新的艺术理念融入古老的传统艺术,还将浓郁的人文精神汇入神奇的时空表现。他说:“我现在正在找我与时间的契合点,维持理性与感性的平衡。”
做事先做人,琢玉先修心。对一个专注于艺术的人来说,必须要放得下身段,要沉得住气。《清静经》曰:“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是步入艺术殿堂的前提。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艺术必定突飞猛进。艺精,则名利自然随之而来。正所谓,无为而无不为。
壮游天下,寻找内心
回归自然,回归自我,回归心灵,这才是艺术创作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当豆中强先生说送我一个亲手雕刻的和田玉佩时,我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脸上洋溢着开心与幸福,但是依然还在提问:“豆老师,我听说你随后准备离开圈子一段时间,去学习,游历,提高思想情怀,从而使作品更具有灵气。古人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种情怀,对于艺术创作应该具有影响吧。你认为做玉与做人有什么异同点?”
豆中强近照(黄诗煊摄)豆中强突然起身,站在窗边,远眺窗外的湖水说:“我认为既然选择了做玉,是因为喜好、成长,然后是你对玉的理解,在你对它理解的越来越丰富的情况下,可能你就会越来越用心。刚开始可能一味的为做而做,在这过程当中,开始渐渐有了想法,有了想法之后,你再拿捏这块材料的时候,无形当中你就是在拿捏自己,也把自己的打不开的心结慢慢打开,对玉用心,也是对自己的用心,当你用心对它的时候,他反馈给你的肯定也是有心的东西。举个例子:当你面对大自然,像打雷闪电、刮风下雨,面对这些自然现象的时候,它会给你反馈很多的信息,最终是让你感知天地,能够去预想一些东西,这里面可能有客观的也有不客观的,但是这都能提升你的感悟能力和阅历,最终带给你的就是一种创造力。”
豆中强作品(资料图)“未来我想要寻找的、学习的会越来越多。当你知道的越来越多的时候,你会发现要学习的更多,所以当自己越来越清晰的情况下,你就能认识到,现在再优秀都只是基础而已,要寻找的还有很多,我现在工作室也是蛮符合自己的思想,远离闹市,我打算休息一段时间后,就暂时远离这个圈子,当然时不时还要冒个泡,因为不是脱离,我必须要暂时远离这个圈子,不能让它拖累我的心境。真正的思想如果是在这个现实社会的影响下,是会被扼杀掉的,现在我这个年龄也还能把握自己,如果到了五六十岁我在这样去想,可能会有心无力,没有多大意义了,现在还能动手动脑,用经历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是对自己的掌控,不要被名利牵绊,如果能放下你就会越来越轻松。”
豆中强对我说:“其实琢玉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从选料设计时的烦恼,到制作过程中的畅快淋漓,最后成就一件完美作品时的开心与成就感,来来回回、起起伏伏的心情,语言无法表达,只有雕琢者本人享受和体验了整个过程,并乐在其中。玉是文化的载体,古圣先贤们赋于了它内涵与哲理;也是上天赐予我们最好的礼物,且数量有限,我们这些匠人用心去雕琢,得之者更要好好珍惜,我今天送你的这块白玉,你也要好好珍惜啊。”
豆中强赠黄诗煊玉佩后记
诚然,豆中强先生这一类人是这个时代“工匠精神”的代表,他们坚定,务实,精益求精。他们对制作的一丝不苟,对完美的孜孜追求,用精益求精的态度,把一种热爱艺术的精神代代相传,无不包含着一种知难而进的精神。工匠精神,也是洗尽铅华后的沉淀,平静却充满力量。工匠因为工作获得金钱,但并不为金钱而工作。工匠所做的工作是他人生态度的表现,也是他志向所在,他们往往在工作中体悟修行的乐趣。
工匠精神不是口号,它真真切切的存在于每个创造者、劳作者的心中。长久以来,正是我们缺乏对精品的支持和追求,才让我们的市场鱼龙混杂,好坏不一。所以,在资源日渐匮乏的时代,重提工匠精神,是每一个创造者、手工业者生存、发展的长久之路。
豆中强、侯宜非与作者(资料图)与艺术结缘,与玉石结缘,一切的一切似乎都是命中注定,都是因缘使然。艺术美的本原,来自艺术家自身的人品,是内在美的外露形态,立艺者首先必须立品。作为当代中国玉雕大师之一,豆中强先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他依然谦虚和气,豁达爽快,时刻用人格魅力征服你我,在艺术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显示了一位大师应有的艺品和人品。
“遇见最好的自己,修炼自己的高度,自然而然做好自己,时间会证明一切的。”这也是本文的结束语。
(责任编辑: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