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五四:老头儿的领悟

2023-08-24  本文已影响0人  花石冈

《传习录》五四:老头儿的领悟

“精神道德言动,大率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天地人物皆然。”

很显然,这是一个老头儿年龄使然的领悟。说话天然留三分,“大率”取“大多数情况”的意蕴 ,鉴于是个人的领悟,王阳明没有把话说满、说绝对。

因为语言演变的缘故,“精神”、“道德”、“言动”都与今天的意思略有不同。“精神”的“精”同《尚书·大禹谟》中的“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精”是同一个意思,都是“精纯”之意。“神”则与《中庸》中“至诚如神”的神是同一个意思。“道德”取的是《论语》中“道之以德”的意蕴。“言动”也出自《论语》——“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王阳明取孔子“视听言动”中的“言动”,认为“言动”是以“收敛为主”的,很显然,谈“视听”的“收敛”会有些争议。正像“言动”之外有“视听”一样,“道德”、“精神”之外是不是也有些不以“收敛”为主的存在?

西方有句谚语叫“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人因思考、实践建构起来的认知体系是有一个边界在的,在边界之内合情合理的,超过了边界便未必是那个样子了。孔子当年对子路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识到认知边界能够分清知与不知的才是真正的智者。谈“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同“包治百病的药”一样,都是不严谨的,甚至是荒谬的。

正因为如此,王阳明才讲“大率”——大概率是那个样子。“大率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这是王阳明作为一个老头儿的“哲观”,是他对宇宙万物审视、体察后得出的结论,至于到底是不是那个样子,能不能得到印证,老人家显然没有具体的实验数据来支撑。

“哲观”同今天讲的逻辑、哲学都不同,他无法用科学的方法去印证,更不是某个已有公理推导而来的。它本身就是“理”,是天理在人心上的映照与反映,二程、朱熹讲“性即理”——天理表现出的人性。陆九渊和王阳明讲“心即理”——天理在内心充满时,天理即人心,人心即天理。

《尚书·大禹谟》中讲“人心惟危”,人心天然地向外探求,特别是在“人欲”的作用下,可能达到“贪求”的程度,这种“人欲”驱动下的向外探求如果不能有所控制与收敛,是极度危险的。正因为如此,王阳明才提出了“大率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人心,特别是“人欲”驱动下的人心,要以收敛为主,发散只能是情非得已情况下的权变。王阳明讲“心外无理,心外无事”,简而言之就是“心外无物”。所有的事物都在这个“人心”之中,精神、道德、言动无不如此。精神、道德、言动在人心中有所收敛地发挥便是对“人心惟危”的回应,唯有如此,“人心”才能降低“人欲”的影响和束缚,无限趋近于“道心”——也就是天理。

用王阳明的话讲,就是“去人欲,存天理”。由“人心”而“道心”,以至于“天理”——致良知,无外乎是一个“收敛”人欲的过程,“去人欲”就是“存天理”,“去人欲”就是落实“人心惟危”——消减人心因“人欲”带来的危险。

老头儿的领悟就是“老人言”,“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人言”就像鸡汤,不能药到病除,只能保养身体。所谓“如临父母,如有师保”其实就是它的功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