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伏
7月25日,中伏。
三伏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今年的7月25日,是踏入中伏第一天。
中伏,也叫二伏,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20天,20天的中伏,被称为“双中伏”。
民间用“头伏日头二伏火”来形容中伏的炎热,一般来说,气温将会在此时达到最高峰,是全年最热的一段时间。
2024年,为什么有两个中伏?
伏天的计算,是以庚日为节点,每个庚日之间,恰好是十天。
初伏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中伏是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而末伏,则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
如此一来,中伏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十天,另一种便是二十天。
而初伏和末伏都是十天,所以很多地方的人们,便称二十天的中伏为“双中伏”,其实就是在说这一年的中伏,有两个十天。
今年的中伏有二十天,而上一次中伏只有十天的时候,还是在2014年。
下一次只有十天的中伏,则是在2025年。
本来夏季高温现象已经够热的了,今年是“双中伏”,意味着炎热的日子还要延长。
所以,无论男女老少,都要注意避暑,身体健康。
初伏、中伏、末伏,哪个伏最热?
民间谚语中,一直有“夏有三伏,热在中伏”的说法,意为三伏中,以中伏最热。
但实际上,三伏中是否中伏最热,还要取决各地当时的天气系统。
通常而言,我国大陆主要是热在头伏和中伏,但东南沿海和岛屿地区,则大多热在末伏。
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虽然通常也是“热在中伏”,但末伏若有“秋老虎”到来,也同样会有连续高温出现。
不过不管南方北方,此时的“湿热”都是难以避免的。“桑拿”天气往往让人难以喘息,仿佛置身于一个大蒸笼。
中伏不补,秋冬受苦
中伏是三伏天承上启下的转折点,此时暑邪与湿邪交替,人体极易落下去病根。
- 01补钾:常食口蘑多吃瓜
三伏天,天气炎热,出汗量要比平时高许多。
身体的一些微量元素,特别是钾元素,会随着汗液大量流失。
很多人会在夏天选择喝淡盐水补充盐分,却忽略了补钾。
像西瓜、黄瓜、冬瓜等食物都是属于高钾食物。
口蘑的含钾量更多,夏季吃150克口蘑就可以满足身体一天对钾元素的需求。
- 02补苦:清热养心解烦暑
进入中伏后,天气像进入了“桑拿天”,高温高热的天气很容易导致人体上火,此时,要多吃苦味食物。
苦味食物中含有生物碱,这些成分有着清热消暑、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可谓是天然的夏季养生品,常见的苦味食物有生菜,芹菜,苦瓜,莴苣等。
- 03补精神:晚睡早起午小憩
夏季的作息时间应晚睡早起,中医认为:“顺四时而适寒暑。”
人的作息时间应该根据四季变幻而转变,夏季阴虚阳盛,白昼时间长,适宜晚些入睡,早点起床。
除此之外,午饭后要进行适当午睡,一来可以恢复身体的疲劳,二来可以消解夏日的炎热。
晚上睡觉时,可以洗一个温水澡,消缓疲劳,改善睡眠的同时,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中伏“三豆饮”,比绿豆汤还解暑
传统三豆饮中的“三豆”,指的是绿豆、黑豆、赤小豆。
该药膳是从《本草纲目》记载的“扁鹊三豆饮”转化而来,原方相传是由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所创。
- 01做法
第一步:准备好赤小豆、黑豆、绿豆各50克,生甘草6克,食材洗净。
第二步:甘草浸泡1~2小时后,用浸泡甘草的水继续浸泡三种豆子。
第三步:将豆子、甘草和浸泡水一起煮,直到豆子涨开即可。
- 02功效
黑豆:黑豆味甘,性平,有活血、利水、祛风、解毒,兼有润燥补虚、补肾止遗尿的功效,能祛邪而不伤正。
绿豆:绿豆性寒,味甘,清热解毒,消暑,利水。绿豆能解热毒、药毒,能消暑热烦渴。
赤小豆:赤小豆性微凉,味甘、酸,能利水除湿,和血排脓,消肿解毒。
甘草:甘草性平,味甘,能补脾益气,生用可解药毒、能缓解咽喉肿痛,治皮肤上的痈疽疮疡。
- 03注意
此汤由四味药食同源的药材组成,其中绿豆和赤小豆都是寒凉之物。
黑豆和甘草的加入,对它们的寒凉性有一定的抵消作用。
这使得全方清而不伐,既能清热解毒,同时不伤胃气。
这样一来,一般人群经常服食适量的三豆饮,不会给脾胃功能带来不利影响。
不过,三豆饮不适合受寒感冒、脾胃虚弱、易胀气时食用。
中伏到!防暑避寒,安稳度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