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25怎么利用人们的认知不协调增加面试成功率

2023-02-24  本文已影响0人  书童寒不冷

有同学在知乎上问该怎么准备面试,回答里面各显神通,今天咱们就聊聊怎么能利用人的一些固有认知局限,增加自己面试成功的概率。

聊面试技巧之前,咱们先认识一个心理学概念叫“认知不协调”。所谓认知不协调就是指行为与态度,或者态度与外在的信息产生冲突,引发一种令人厌恶的状态。认知失调对人的影响很大,为了逃离认知失调的状态,人们能够在态度上做出截然相反的改变,甚至不惜自欺欺人。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一些专业的方法,来减少认知失调,减少这种“知行不一”的状态。之前我们聊过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想了解的可以出门左转,看一下)这刚好是那种相反的状态。

认知失调,这个概念是利昂·费斯廷格提出来的。他注意到,我们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让自己的内心处于冲突状态的事情。一个人在做出决定、采取行动或者接触到一些新信息时,假如这些新信息违背其原有的信念、情感或价值,那么就会出现这种问题。

就像我们小时候听过“想吃葡萄的狐狸”寓言故事讲的那样。这个故事说的是有一天,狐狸来到了一片大草原上,发现了一棵葡萄树。葡萄树上结满了一串串晶莹透亮、香气扑鼻的葡萄。狐狸想吃葡萄,可是,树太高了,够不着。狐狸试了很多次还是没够着。最后狐狸它垂头丧气地回家了,边走边自己安慰自己说:“这葡萄没有熟,肯定是酸的。”这就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来历。

通常以为先有认知,后有行为,认知会决定行为,但事实并不是这样,事实是我们的行为对认知起决定性作用。1976年学者们在研究选举的时候发现,相对于投票前的选民,投票后的选民更倾向于相信他们所投票的候选人会取得胜利。

里面的道理很简单,就是因为他有了行为,先投了票,投了票之后他就把希望当成了胜算。这种认知不协调,在学术上叫决策后的认知不协调。我们身边常常有这种现象,比如你买了一只股票,因为你买了这支股票,你看这支股票的眼光就不客观了,你总是希望它涨,因为你希望它涨,所以你就不能用理性的心态去考虑什么时候把它卖掉。

其实西方的政治家们在选举里面,早就有意识地利用了人的这种认知不协调。他们先去给选民承诺,然后选民就会用行动支持他。当选民用行动支持之后,选民就会在心中告诉自己,这个人就是最能代表你的人,然后就会特别希望这个人当选。

所以大学者阿伦森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要一个人喜好某件事情,你不妨先引导他去做这件事情,等他做完之后,他就会自己找理由说服自己做这件事是最符合自己利益的。也就是说,改变一个人不仅要考虑怎么改变他的观念,也可以考虑先改变他的行为,特别是让他跟你一起完成某个行动,说不定完成行动以后他会更容易改变自己的看法。

刚才我们认识了什么是认知不协调,那到底该怎么利用这个认识,帮我们增大面试成功率呢。首先面试官也是人,如果面试官最开始建立起了对你的好印象,那接下来他就会自己去寻找证据来支撑他的最初印象,所以你一定要让面试官先对你有好印象,让他发生这样的一个行为,这是要点,因为一旦他有了这个行为之后,他再听你讲话的时候就会寻找支撑他这个判断的证据。

那么问题就变成了怎么让面试官建立最初的好印象呢?一般的面试第一个环节都是自我介绍,很多人用自我介绍来热身,你就需要在这个上面做文章,管理学教授宁向东的建议是,你先研究一下这个组织的模范人物,特别是当下最受欢迎的人物,看看他们身上哪些品质是你也有的,再研究一下这个组织最近领导讲话提倡过什么东西、有哪些也是你身上具备的,然后再把这两样东西放在一起好好包装一下,揉进你的个人介绍里去。

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面试官意识到这些。有的时候,面试官是很容易落入最初印象陷阱的,比如你跟他有共同的爱好,或者你的某一句话,让他产生了深深的共鸣,这都是最开始你要去做的,一旦他内心里形成了好印象之后,他就会不断的去找能支撑他这个判断的证据。所以面试的最优策略是先讲价值观,后半段的时候再强调你的能力。

(书童寒不冷)

参考资料:

1.得到app《宁向东的管理学课》;

2.百度百科《认知失调》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