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皇帝清朝

站在曾国藩李鸿章的肩膀上,袁世凯完成了自己想要的一切

2019-07-12  本文已影响11人  冷眼观史

本文首发于悦史君的微信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清朝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也就是屈辱的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签订两年后,大臣们在回顾兵制沿革时,说出了这样一番话:“我朝定鼎中原,当时所用仅止八旗劲旅而已,无敌于天下;其后额设绿营制兵,多或六十余万,少亦五十余万,较之八旗不啻倍蓰。乃粤匪,捻匪、川匪、回匪之乱,制兵竟不足恃,于是加饷挑练而有练军,招募勇丁而有湘军、楚军、淮军、毅军。乃日本之役,练兵练勇又不足恃,于是仿照西法添设新军”。

悦史君认为,理解了这番话,也就对清朝的军队演变,有了一个大略的认识。

“我朝定鼎中原,当时所用仅止八旗劲旅而已,无敌于天下”,指的就是清朝最基础的八旗兵,这支军队与明军在东北鏖战时,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也只是在东北而已,所谓“定鼎中原”、“无敌于天下”,悦史君觉得,有点吹牛不上税的感觉了。

“其后额设绿营制兵,多或六十余万,少亦五十余万,较之八旗不啻倍蓰”,指的就是清朝收编的明朝降兵降将,编列的绿营兵,绿营兵的数量要比八旗兵多的多,而前述“定鼎中原”、“无敌于天下”,其实是八旗兵和绿营兵结合的产物,这些明朝降兵降将对付昔日的自己人,才是作战英勇,实在是讽刺。

“乃粤匪,捻匪、川匪、回匪之乱,制兵竟不足恃,于是加饷挑练而有练军,招募勇丁而有湘军、楚军、淮军、毅军”,指的就是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八旗兵和绿营兵已经完全蜕化堕落,不堪一击,曾国藩和他主持的湘军第一个崛起。

湘军是攻打太平天国的主力,这支军队能成功,跟曾国藩的努力息息相关,所谓:“帅欲立军, 拣统领一人,檄募若干营。统领自拣营官,营官拣哨官,以次下之,帅不为制。故一营之中,指臂相联,弁勇视营哨,营哨视统领,统领视大帅,皆如子弟之事父兄焉。或帅欲易统领,则并其军撤之,而令新统领自拣营官如前制。或即其地募其人,分别汰留,遂成新军,不相沿袭也”,更直白的说就是:“湘军之可贵者,各有宗派,故上下相亲”,曾国藩组建湘军时,从将军到士兵,大多是同乡、亲友、师生,战斗力自然就很强大了:“从湘军之制,则上下相维,将卒亲睦,各护其长,其将死,其军散,其将存,其军完。”

接着,李鸿章在曾国藩的支持和帮助下,组建了淮军,楚军、毅军也都采用湘军的做法,从而镇压了太平军、捻军等。

之后,湘军、淮军的一部分被裁撤,大部分则留驻各地,逐步取代了原有的八旗兵、绿营兵,湘军、淮军势力也得以掌握多个省份的实权,尤其以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和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最为重要。

“乃日本之役,练兵练勇又不足恃,于是仿照西法添设新军”,指的就是甲午战争中,湘军、淮军也遭遇惨败,清廷痛定思痛,决定按照西方兵制,编练一支新式军队,也就是袁世凯的北洋军。

袁世凯对曾国藩“起自团练,创办湘军”的治军方法很推崇,手下既有袁乃宽、张镇芳等亲友、同乡,也有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曹锟、卢永祥等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的军官,还有张勋、倪嗣冲等淮军旧将,北洋军上下“其心理中不知有清廷,而唯知有项城耳”,项城正是袁世凯。

袁世凯非常注重培养人才,一开始设立“随营军事学堂”,清朝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设 “北洋随营将弁学堂”,三年后开设北洋军医、军械、经理(训练军需官)各后勤军需学堂,一年后又设“保定军官学堂”,袁世凯规定“此后训练新军,所有军中委用人员,应先尽曾习武备暨曾带新军者选择委用”,而且“迨成军后,遇有官弁出缺,仍先尽学堂毕业之员选充”,这样,就保证了北洋军的军官都是袁世凯培养的北洋系,外省武备学堂或留日生基本没有机会。

随着北洋军的不断扩大,袁世凯的官位也节节高升,清朝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袁世凯接替李鸿章,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这给了袁世凯在全国组建北洋势力的绝好机会。

孙宝琦、赵秉钧、杨士锜等知县、候补道投靠袁世凯,经过袁世凯的“保荐”、“密保”,几年内就被“破格擢用”为各省巡抚或各部侍郎,徐世昌更是由袁府幕僚,先后升任巡警部尚书、 东三省总督、军机大臣等要职。

清朝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监国摄政王、和硕醇亲王爱新觉罗·载沣等皇族亲贵罢免袁世凯,袁世凯不得不退隐河南,但他的北洋系官员已经控制了直隶、山东、东三省等地和朝廷部院实权,再加上北洋军,载沣等人也奈何不了他。

清朝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袁世凯在旧部支持下东山再起,并通过南北和谈,逼迫清帝爱新觉罗·溥仪退位,自己成为第一任正式大总统,开启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作者:悦史君(资深媒体人,文史专家,作家,书评人微信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悦史君新书《大汉史家:班氏家族传》欢迎阅读评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