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我们创造的,所以我们可以改造它
01
小的时候,你有没有问过父母,我为什么需要去上学?
有没有问过老师,我为什么要上这么多节语文课?
为什么要尊老爱幼?为什么在公路上要靠右行走?
为什么一米是这么长?为什么一公斤是这么重?
长大之后,你有没有过这样的困惑:
为什么办个事情总要经过这么多手续,要找很多部门盖很多章?
为什么生活中充满了各种规章制度?为什么是这样规定,不能那样规定呢?
有十万个为什么郁积在心头,困扰着我们。
为什么呢?
我的答案是,因为世界是我们创造的,这些规定都是我们为了更好地生存而制定的,所以,也是可以改变的。
02
顺着那些问题问下去,会发现它们都指向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
它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存在,未来将要怎样?
也即哲学上的本体论问题,我把它叫做一切问题的元问题。
围绕这个元问题,从古希腊的泰勒斯开始,无数杰出的哲学家在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
西方哲学史就是个一代代哲学家宣称自己解决了这个哲学问题,然后很快被下一代哲学家打脸的过程。
打到现在,哲学领域的很多问题都被科学家抢了去,由科学家们继续探索这些问题,但一时半会儿还看不到彻底解决元问题的曙光。
03
关于这个元问题,宗教的经验是另外一种。
每个宗教都有自己的一套世界模型,基督教持神创论,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
然而,如果一切都符合因果律,那上帝有怎能跳脱因果律的束缚呢?如果上帝是无所不能的,那么他能不能创造出一个自己举不动的石头呢?
还有很多类似的有意思也很重要的难题摆在神学家眼前,虽然耶稣、保罗传教的时候不必向普通罗马民众传授这些深奥的知识。但基督教发展壮大后,神学家们就得着手解决这些问题了,不然,连自己都说服不了,又如何坚持信仰呢?
于是有了千年的经院哲学,穿插在西方哲学史中。
04
佛教也是类似的经历。佛陀传教的时候,也有很多信徒对元问题充满困惑,希望得到佛陀的解答。
此外,还有很多其他很难的问题,百思不得其解。
比如《佛说箭喻经》里有个叫摩罗鸠摩罗的人对佛陀不太满意,认为他对一些根本性的问题避而不答,于是非要问清楚,不然就退出僧团。
面对这样的逼问,佛陀给了一个盖棺定论式的回答,即著名的“毒箭之喻”。大意是说,人中了一支毒箭时,最要紧的是保命,而不是调查射箭之人的背景,以及弓箭各部件的材质与制作方式等,就算搞清楚了,对保命也没什么用处。
被佛陀悬置不论的问题总共有十四个,即“十四无记”。
比如“成佛解脱之后到底是怎样一种存在状态,是生是死还是既生又死或者非生非死”。
(以上来自《熊逸书院》)
佛陀说不要纠结这些次要的问题,后世弟子们有没有遵守呢?
很遗憾的是,没有。
因为古印度是个宗教林立的国度,大家喜欢辩论。不同宗教辩论,同宗不同派别的也要辩论,辩论输了的要么叛教,要么接受很严酷的惩罚。
为了生存下去,佛教也不得不直面“十四无记”,跟其他教派人士打擂台。在历代高僧的努力下,这些问题慢慢有了解答,也有了很多的派别和浩瀚的三藏著述。
鉴于这些终极问题的困难性,可想而知,各宗派都没能给出说服所有人的答案,佛教典籍里能找到各种对立的理论也就不足为奇了。
05
关于世界为何存在这类终极问题,哲学、科学和各门宗教都没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所以佛陀选择悬而不论的态度我们也可以理解了,毕竟在佛教的世界观里,脱离苦海才是最重要的。
谈论这么久元问题为的是什么呢?
我想说的是,此类终极问题穿越两千多年,历经无数聪明才智的思考,依然没有解答,而且很可能永远没有答案。
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普通人不要太纠结于终极问题,而应该更多地关注生活,如何过好人生,活出有意义的人生。
不要纠结于世界为什么是这样,而应该多看看世界是什么样的。
06
世界是什么样的呢?
世界就是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所有东西,和看不到、听不到、感受不到的所有东西的总和。
世界也可以分为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部分,和人类出现后才创造的部分。
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部分很多,山川、河流、海洋、动植物。
然而,从你所在的地方放眼四周望去,看到的大部分都是我们创造的那部分。
城市、高楼、铁路、农田,即使是山川,也经过了人的改造,山上有了房屋、栈道,河流上有了水坝、堤坝,动植物经过了人的筛选,灭绝了一大批,也有一大批获得了巨大的生存优势。
在人眼看不到的地方,有更多我们创造的部分。语言、道德、法律、知识,无一不是我们创造的。那些终极问题,关于终极问题的讨论也都是我们创造的。
如今,相比于自然世界,我们更多地生活在这个人类世界里,因此认识人类世界就尤为重要了。
而要认识人类世界,首要的是要认识到,这个世界是我们创造的,是我们为了更好地生存而逐步创造出来的。
07
为什么会有年月日时分秒,为什么会有二十四节气?
世界上本没有这些东西,远古时期人类只需要分得清白天黑夜就行了;进入农业文明之后,才需要更精确的时间来指导农业生产,这才发明了时辰、二十四节气;到了现代,因为科学实验的需要、定位的需要,精密制造的需要,人类发明了越来越精确的时间,毫秒、微妙、纳秒。
当你知道时间、长度、重量等计量单位都是人发明的之后,你也就理解了为什么一米恰好是这么长,它其实可以是任意长度的,也可以取任意的名字,只是人们碰巧这么规定了,而且被全世界都接受了,如此而已。
08
为什么办事情需要很多手续、盖很多章呢?
是为了把事情办好。
来做个思想实验,假如你是国家教育部门的一把手,国家拨了一笔钱来资助高校教师的科研,怎样分配才能既把钱用出去,还用得最好呢?
每个老师都说自己的研究有巨大价值,应该拿到那笔钱,作为一把手的你,自然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去证实这些话。
于是你就得想想办法,比如让老师们提交申请书、介绍自己的项目,申请书上要有学校盖章、省教育局盖章,得到他们的认可和推荐,还要成立一些委员会来评选。
经过长时间复杂的筛选,最后才制定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方案。
作为旁观者来看,你可能会觉得这些流程太复杂了,也可能觉得这些流程都是理所应当的。
但站在政策制定当事人的视角看,你才能看到,原来这些复杂的流程有着不得已的原因,现有的流程也不一定非要这样做,还可以换其他方式来做,这些都是我们创造的。
09
所有的政策、规定、法律,甚至道德,其实都是一样。
面对它们,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不方便、不合理;然后才能看到它们存在的必要性、合理性;再进一步,认识到它们都是人为创造的之后,才能看到原来它们都是可以优化的。
其他现象也一样,只要是人类创造的,就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有缺陷,因此有着改进的空间。
用优化的视角看我们生活的世界,会发现我们创造的这个世界远未到达完善的地步,到处都是可以优化的地方。
科学家看到,现有的理论有缺陷,于是发明了新的理论;
商人发现有人的需求没有被满足,现有的商业模型有缺陷,于是生产出更好的产品,发明了更优的商业模式;
政治家发现政策有弊端,于是搞改革,简政放权,于是政府机器运行得更有效率。
10
每个人都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也都在参与着这个世界的创造。
这,就是我认识到的这个世界。
想通这个之后,我也理解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的观点。
在马克思之前,西方哲学不仅解决不了本体论的难题,连认识论也逐渐成为一个大问题,用以认识世界的意识出了问题,还怎么解决那个终极问题呢?
眼看着这些哲学问题得不到解答,人类在工业文明下却被异化了,生存环境堪忧,于是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就顺理成章地产生了。
11
既然我们是世界的创造者,那么如何创造世界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了。
可不可以基因编辑婴儿?要不要放弃化石能源?要不要探索深空?
每一个问题背后都有无数需要考虑的因素,有无数的人的利益需要平衡。
这就到了考验人类文明掌舵者的时候了,国家领导人们要怎么选择?当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时,如何面对汹汹的民意?
《三体》中的罗辑扛着全人类的不理解,成功地守卫着地球文明,直到把威慑武器交给程心。
改造世界与创造世界,是两件事。改造世界是在已有基础上修修补补,而创造世界则是在已有基础上建立一个新的基础,要远比改造世界艰难许多。
因此,我敬佩改革家,更敬佩创造者。
凡人成不了创造者,起码可以做一个积极的改造者。
改造世界的过程,也是创造财富,为人类做出贡献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