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读书

《认知天性》:践行“133”法则,掌握最简易的高质量学习可行性方

2021-11-11  本文已影响0人  东竹读书

在这个经济创造能力与知识储备能力增速不对等的时代,我们普通人想要改变经济现状,总是特别的辛苦,于是,现实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合理的解释:一个人永远无法挣到认知以外的钱。

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值钱,挣更多的钱,我们采取请教牛人、买书学习、报名培训、参加社群等等一切可触及的方式,提升知识与技能的储备。

不少人尝尽了越努力越没钱、越学习越无力的痛苦,有谁希望自己的付出仅仅只是拉动了消费增长呢?

面对勤奋付出与收获贫瘠之间的落差,可怕的不是比你优秀的人,而是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

我们该如何有效地、高效地学习,提升个人竞争力和商业生存能力呢?在《认知天性》这本书中,基于11位认知心理学家长达数十年的研究基础,作者从学习的元认知着手,以科学视角解剖了这些研究实践,得出一个结论:大多数人努力学习而没有什么长进,根本原因在于学习方法不得当。

本书的作者亨利·L.罗迪格三世是华盛顿大学路易斯分校心理学教授,他曾经担任美国心理科学学会主席,不仅是一名人类学习专家,也是一名记忆专家。马克·A.麦克丹尼尔是华盛顿大学路易斯分校心理学教授,以及认知学习教育中心主任。另一位作者彼得·C.布朗是一名故事作家,擅长科普写作。

他们试图以讲故事的方式,总结了在这个复杂时代下,符合人们思维规律的学习方法,促进人们的认知升级。

我总结了作者希望交付给读者的一套提升学习效率最简易可执行性方案,包含了1个关于学习质量的真相、高质量学习的3个步骤,以及高质量学习的3种方式。

如果你存在有关学习能力方面的困惑,建议不要错过。下面,我们先详细聊一聊,文末再做简单的总结。

学习的真相

元认知假象下,大多数人都在坚持错误的学习方式

从小到大,我们所学习到的如何学习,奠定了我们对学习的元认知,比如:阅读的时候要反复阅读加强记忆深度,要学会各种方式做笔记框出重点,等等。

当我们需要使用学过的知识的时候,却经常发现大脑里空洞得很,好像懂得些什么,又好像什么都不会。这是因为我们使用的学习方式有问题。

多伦多大学的心理学家恩德尔·托尔文曾做过一项实验,用记单词的方法来考查人们的记忆力。首先他让参与实验的人反复阅读6遍一些成对的词组,然后把参与实验的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记忆刚才反复阅读过的词组中的名词,另一组参与者记忆新的名词。研究证明并解释了这样的发现,那就是重复阅读并不能形成有效的记忆。

相关的研究,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在2008年的《当代教育心理学》期刊上也曾发表过。事实上,研究人员发现,重复阅读是没有益处的。

回想我们切身的学习体会,大量反复地阅读,最后却是记得学过但记不得学到了什么。学习各种记笔记的方法,成为了笔记达人,最后却只是学会了做笔记的方法。

其实,我们早就意识到,重复低效率的勤奋学习,无法创造高质量的努力。

高质量学习的三个步骤

编码、巩固、检索

01、第一步:编码

大脑把感官感知到的东西转化为有意义的心理表征的,这一过程叫作编码,就好比我们摘记的笔记,是短期记忆。

通俗地讲,编码就是我们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识别,这是建立学习能力的基础。

就拿在网上阅读文章来说,在我们看到一篇好的文章的时候,它讲的主题是什么?标题有什么特别?开头是如何吸引你的?正文是怎么论述的?最后是怎么收尾的?文章的结构是否清晰?

当你在这篇文章中学到什么的时候,你对相关信息的识别,就是你的大脑在进行编码的过程。

02、第二步:巩固

把心理表征强化为长期记忆的过程,被称为巩固。

对于新学到的知识,如果没有在使用中得到巩固,初期短期的记忆就非常容易忘记,无法随时随地的调取使用。

想一想我们在学校里埋头苦读所学的知识,是不是早就还给了课本,想一想工作后为了考取证书,是不是除了拿了一个证,所学知识也忘得差不多了。

不能得到巩固的知识与技能,需要花费的时间成本就越高,学得越多,浪费的时间也就越多。高频低效率的勤奋,永远无法满足学习的需求。

前面,我们通过阅读文章来解释了编码是什么,现在,我们再通过写文章来看看巩固是如何让人掌握新知识的。

人的大脑在巩固新知识的方式,其实写文章的过程是差不多的,在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表达的语言不仅会很干瘪,而且逻辑也会非常不清晰,想表达的怎么也表达得不对。但是经过反复修改之后,从主题到标题,从观点到结构,我们最终呈现出来的文章内容,不仅行文流畅,而且观点与案例也相映成辉。

在这个巩固的过程中,起初被大脑识别并编码的新知识,与实际使用产生了联系,便逐渐形成了稳定的记忆痕迹,这是一个不断强化与内化的过程。

03、第三步:检索

想让学习成果牢固可靠,我们要做两件事情。首先,在把短期记忆重新编码并巩固成长期记忆的时候,我们必须把这项工作做扎实。其次,我们必须把这些资料与不同种类的线索联系起来,以便我们今后回忆这些知识时能够游刃有余。

这一点,和中文语境里的举一反三是一回事。

我们通常所说,遇到问题要学会举一反三,这个过程才能验证自己的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比如,你在学习沟通技巧的时候,老师告诉你要平视对方的眼睛,进行眼神交流,这是一个知识。那么该如何把知识转化成能力呢?在不断巩固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一动不动看着对方的眼睛不太合适,如果是异性之间交流,过于直视也不是恰当的。

正是通过类似不同场景的联系应用,我们不断检索调取学到的知识,最终才会沉淀为自我能力的建立。

说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了如何有效地掌握一个知识,那么,有没有什么简单实用的检索方法能够促进我们掌握知识的可靠性呢?

这一点,作者根据实际研究案例,在书中也给出了答案。

高质量学习的三种方式

测试练习、间隔练习、穿插练习

01、测试练习

在学生时期的课堂测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等,是最为熟悉的测试练习。平常我们看完一本书后,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中心思想、要点等,也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测试练习。

测试练习适用于任务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掌握了哪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地进行知识的查漏补缺。

02、间隔练习

快速频繁的练习会产生短期记忆,持久记忆则需要花时间进行心理演练以及其他巩固过程,因此有间隔地练习更为有效。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可能做到过目不忘,合上一本看完的书,等到十天半个月后,会发现很多知识都被遗忘了,但是如果隔断时间翻看一下,就会使得记忆更深刻。

间隔练习的好处在于温故而知新,不断形成知识的复利效应。

03、穿插练习

穿插练习是指把问题的不同类型混搭起来,在练习中插入两个以上的主题或技能。

在一项实验中,有两组大学生计算4种几何体的体积(楔体、椭球体、锥球体及半椎体),然后让他们解练习题。

一组学生的题目按照同类型问题区分,比如先集中计算四道楔体体积的题。另一组学生解同样的练习题,只是题目的类型是穿插安排的。

在练习中,按集中练习计算的学生平均正确率为89%,而按穿插练习计算的学生平均正确率只有60%。

但在一周后的最终测验上,之前第一组学生的平均正确率只有20%,而进行穿插练习的学生的平均正确率为63%。

用穿插练习的方式学习,感官带来的学习效果要比集中练习来得慢,这是最初学习阶段的阻碍。但是,从研究结果显示,对于知识的掌握和长期记忆,穿插练习的效果是非常高效的。

知识要点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一套提升学习效率最简易可执行性方案。

首先是高质量学习的3个步骤:第1步是编码,第2步是巩固,第3步是检索

其次是高质量学习的3种方式:测试练习,间隔练习,穿插练习

最后,希望大家在学习、自我提升的道路上,都能如愿得到自己所要的,所得到的都能毫不费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