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画大赏:国家博物馆之中国古代书画展
寒冬腊月的,去哪儿玩都觉得浑身凉凉~国家博物馆新开的画展引起了大王的注意,索性杀了过去,边玩边看展,做个记录分享下。本期给大家分享的是中国古代书画展,喜欢国画的朋友们有福了,先睹为快的感觉还是很棒哒!

此次“中国古代书画展”以时间为主线,甄选了共52件宋元名家的稀世珍作和明清各画派的代表作品。通过宋元时期的绘画与书法、明代的绘画与书法、清代的绘画与书法三个模块,较为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古代书画的发展历程。还等什么呢?赶快开启本期的展览吧!
先给大家展示一幅宋人所绘的十米长卷-《辋川图卷》。这幅长卷是以唐代王维的《辋川图》为蓝本描摹的作品。以水墨笔法将辋川二十景融合绘于一卷,虽时描摹之作,管中窥豹,也能一探原作之精彩。由于画卷过长,只能以局部横图展示,喜欢的朋友可以前往现场欣赏哟!





虽然只能隔着展柜的玻璃进行欣赏观看这部十米长卷,但并不妨碍它带给我们带来的视觉震撼感。据说国博也是首次将这十米长卷真迹全部打开展出。在北京的朋友们有福啦!






王维山水的代表作《辋川图》虽然在书画历史中屡被提及,但奈何真迹早已无传,现今看到的全为后人临摹之本。在中国山水画史上,许多专家将王维的《辋川图》视为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元代赵孟頫将其与王羲之的《兰亭序》比肩。同时,此画也是研究北宋传统绘画的经典之作。



说起书画艺术,第一反应便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书画艺术互相借鉴、融合,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意趣和精神追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任仁发在绘画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极为擅长鞍马、人物、花鸟,光从此次展出的《饮饲图卷》中便能一窥其高超的画技。同时他也是著名的水利专家,因治理大都通惠河有功,而升都水监少监。他的作品造型精准、笔墨仓润,且神气生动。





中国书画始于魏晋时期,由于年代的过于久远而流传甚少。到了宋代,书画造诣稳步提升,所绘画面传神且自然,书法更是另辟蹊径,突破了晋唐余韵,多以个性、抒情为主,也将中国书画艺术推向新的高潮。而元代则多强调笔墨与意趣,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中国书画艺术创造性的发展阶段。
欣赏完古韵古意的宋元作品,我们再来看看明代的绘画与书法作品吧!



山水、花鸟、人物等绘画在明代发展迅速,各地域画派逐渐形成,早期多以宋代院体画风的宫廷画和“浙派”为主,中期则偏向于沈周等人创立的“吴门画派”,到了晚期董其昌等艺术大家另辟蹊径,可谓是百家争鸣,争奇斗艳。



董其昌于山水画中另辟蹊径,独创“松江派”,在绘画史中占据重要地位。而此幅《北固山图》是其在舟中所绘,也就是现在的镇江。全图取平远、深远之景而创作,整图笔力圆润,秀润清新,韵味无穷。






徐渭,字文清,号青藤老人。是明代著名的天文学家、书画家,同时与杨慎、解缙并称“明代三才子”。他在诗文、书画等方面独树一帜,见解独到,其作品豪放、个性,自成一家。常自评:“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
此次看到的《杂画卷》分为三部分,分别绘制的是芋叶拳石、萱花小鸟以及高士乘舟。此画意趣甚浓,干湿并用、且构图精妙。动物、人物的描绘虽寥寥数笔,但却生动异常,水墨淋漓。书与画相得益彰,给人以丰富的遐想。



此卷为董其昌七十岁时录写唐代诗人李颀的《赠张旭》、《题卢道士房》长诗二首,全篇有种古淡散逸的美感,令人心旷神怡,一睹难忘。




《真赏斋图卷》共有两幅,是文徽明在八十岁和八十八岁时为好友所画。而此次国博展出的是其八十八岁时绘制的,画中线条精致,配色雅致,也是文徽明晚年的一幅佳作。

欣赏了这么多明代画家的作品,我们在来看看清代画家的佳作吧!










清代的绘画延续了元明“文人画”的传统,清初年间崇尚复古画风,此次展览也展出了王翚仿王蒙《卢鸿草堂图轴》、王鑑仿元代吴镇《深山古寺图轴》、王原祁晚年《仿梅道人溪山烟霭图卷》。


任颐,字伯年,以字行,山阴人,也就是如今的浙江绍兴人,擅长人物、花鸟、山水,在画坛颇负声誉。其作品不仅继承了传统的技法韵味,又融合西画的速写、设色等技法,从而形成兼工带写、明快清新的风格。



李鱓是书法、绘画极佳的奇才,字宗扬,号复堂,江苏兴化人。早年学习工笔花卉,中年后转向写意风。后因扬州于石涛的笔法而得到启发,风格大变,形成了“水墨融成奇趣”的风格。他的画用笔苍劲,看似随意的泼墨,却暗含韵律,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其人生豪放洒脱的性子。







钱维城,字宗馨,号茶山。其山水画丘壑幽深,山水灵秀,单看他的作品总有种高人隐居其中的感觉。





本期的古代书画展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啦,喜欢的朋友们可以去国博观展哟!亲临现场感受诗书画意,别有一番韵味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