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所感想法

从李诞身上浅谈我眼中的“丧”文化

2019-02-19  本文已影响157人  鱼安十三

    前些天,正巧同父母们的几个朋友去唱K。当我唱到陈鸿宇的《理想三旬》中:

              “ 就老去吧,
              孤独别醒来
              你渴望的离开
              只是无处停摆
                ......  ”

      一位叔叔突然问:为什么我唱的都是这么“丧”的歌

      听后 ,我先是一惊 ,我没想到“丧”这个词怎么连父亲这一代人都知道。

      我当下匆匆答到:“现在的歌词都是这样“丧”的,年轻人都喜欢丧文化”

      我渐渐陷入沉思:

    “丧”文化如何流行起来的?我为什么一直陷入这种“丧”文化中?难道丧文化在如今的社会真的不好吗?

      我在网上看了很多对当代人追逐“丧”文化的文章。其中大多的解释为,年轻人选择丧,是因为甘于平庸。还有的说:不是不想追逐自己的理想中,而是源于现实,看不到希望,反倒不如躺一躺,做一条咸鱼。

从李诞身上浅谈我眼中的“丧”文化

    真的是这样吗?

    我觉得不是或者不完全是,于是我就在想,我为什么丧。

    回想起来,我近些年情绪越来越低沉,做什么事都没有激情,没有追求,说好听点叫佛系。最初,我并不知道这种情绪叫做丧,也不知道这是现今社会的普遍现象。直到我了解到李诞这个人,明白了这叫做“丧”文化。

    曾经看了李诞参加许知远的《十三邀》的完整版,在节目中李诞不断表示自己是一个对生活不抱有希望的人,许知远则相反,他对生活充满了渴望与热情。许知远谈到对米兰昆德拉的崇拜,李诞不惜举了一个例子,说他崇拜佛祖,认可佛学,但他就算真的见到佛祖也不会激动,也只是聊聊天。

    曾经看到很多文章抨击李诞,说其自称信佛,无欲无求,却对红尘中的名利十分在乎。说他心口不一,其实不然。对此李诞谈到一个词叫自洽。什么叫自洽?

    简单地说就是按照自身的逻辑推演的话,自己可以证明自己至少不是矛盾或者错误的,这就是简单的自洽性。

    李诞说:“人是为他人而活,不然,人就等同死了”。他表示自己深深陷入这种自洽,也欣然接受这种自洽。

从李诞身上浅谈我眼中的“丧”文化

    脱离开李诞,我的确也存在这种自洽中,并不断陷入其中。一方面源于社会和他人给予的压力,另一方面我认为是自己内心的孤独。

    我逐渐明白,孤独才是自己丧的真正原因。

    我所理解的孤独,不是朋友的多少,家人的关怀。我说的孤独是自己内心的孤独。这种内心的孤独可能源于社会的排斥,导致自身的某种卑微感,甚至在潜移默化的享受这种卑微,同时达到如同人们所说现实中的无力感,像温水煮青蛙般无力。这时,没有人能帮助你,如何前行,只取决自己。所以大多人选择放弃,他们不能改变世界,就选择改变自己的内心世界,选择逃避,让自己伪装成佛系。人们开始传递负能力,渐渐受到周围环境的驱使,通过自洽认同了这样的佛系心态。开始享受孤独,我就是这样,在大学喜欢和舍友在阳台喝点小酒放些“丧”音乐,来享受孤独。我室友也是一个很“丧”的人,曾记得有一天室友给我讲了见值得开心的事情,但从他嘴里讲出却变的很丧。

    有了环境的影响,再往后,便是跟风。人人都丧,人人传递的负面情绪,甚至以此为豪。导致那些积极的人,满腔热血的人也改变了方向,好像自己不丧就无法容忍世界一般。对于这类人我只能用遗憾来形容。相反,对于那些像李诞这样的真正把佛系当作生活态度,把“丧”文化当做自己的人生信条的人,我是支持的。因为我一直认为享受孤独是高尚的。

    我认为这种自我独处的状态是完整的,是坚毅的。这样的状态下,我会安静下来,拓宽自己的视野,看到世界更多的美好。我从来不会把世界的一切事物、人性想的美好。这样受伤时落差会更大。相反,当你看到一点点美好,你会感恩,会更加珍惜。

    所以,我认为“丧”文化并非当今社会的毒瘤,反而可能是衡量这个时代标准中的产物。我们并没有因为丧而放弃生活,更多的是融入这种自洽中,以一种舒服的方式生活。高尚点来说是一种心灵的释放,上一代或许太过严肃传统,我们可能是在审视、自省。

    以上是我作为学生的一点点浅见,这也是我想表达的。不管怎样,生活还是要过的,轻松点,开心点朋友们,人间值得!

从李诞身上浅谈我眼中的“丧”文化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