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古文观止_管仲论
春秋时期,楚国与其他国家比,是一个特殊的国家。
滕王阁序有提示: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zhěn),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ōu)越。
豫章是今天的南昌一带。不光是地理位置的关系。
注意蛮荆这个词。周国是黄河文明的代表,而楚国是长江文明。当时黄河文明,把长江这块的人称为蛮夷,不是一个文化。嗯。南蛮。楚国、吴国、越国,都属于南蛮。
所以当时社会的一个主要矛盾,是伴随楚国的崛起,北方国家,联合起来抗楚。此时,齐桓公起了重大作用。齐桓公经常把北方诸侯聚集起来,商议怎么抗楚。管仲正是齐桓公的左膀右臂。所以管仲的功绩是很大的。
但为何苏洵在文章里,批评管仲呢?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
成功了,并不是成功于成功的那一天,肯定之前就存在成功的原因;失败了,不是说失败在失败的时候,肯定之前就存在隐患。
有形vs无形。吃烧饼,吃饱了,代表成功。你成功了,不是因为当下这个烧饼,而是以前的积累。同样的道理,你失败了呢?比如这次考试没考好,不一定是因为你这次没准备好,而是以前的积累。
那管仲犯了什么错呢?管仲的错,得介绍一些背景知识。管仲在的时候,齐桓公称霸一时。管仲离世之后,齐国乱套了。最后齐桓公的下场非常悲惨,是活活饿死的。根据这段史实,苏洵对管仲进行了批评。认为他没有把后面的事情搞好,只顾了自己这一代。
目前利益vs长远目标、眼前vs长远,包办vs放手。管仲能力十分强,把齐桓公的事情都办了。齐桓公很轻易当了霸主,但他的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锻炼。所以,当管仲放手的时候,他没有能力应对。所以教育也要从这块吸取教训,不能事事包办。否则孩子的能力培养不起来,没法成长。
表面成绩vs实际能力。就像我们讲,如果给孩子的作文,太多的模板啊,技巧啊,孩子表面看起来很强,但实际能力呢?一旦没有了这些模板技巧的帮助,就可能跟齐桓公一样了。齐桓公是五霸之一,如果看他的功绩,这是一个伟人。但其实都是管仲在操作,他自己离开管仲,无能的让人心痛。最后的命运也很悲惨。管仲究竟是成全他,还是害了他呢?
溺爱vs真爱。与这个类似。有形vs无形,眼前vs长远,包办vs放手,表面成绩vs真本事,表面爱vs真爱。授人以鱼vs授人以渔。鱼和渔这个,跟表面成绩vs真本事基本是一回事。鱼是表面的成绩,渔是真实的能力。管仲这个人被人诟病的地方,就是功利性过强。包括在经济方面,他为了发展经济,什么都搞,包括设立妓院。后来的青楼,供奉的神明就是管仲。发展经济vs世道人心,这种平衡要把握好。跟管仲对比的是鲍叔。鲍叔这个人,自己似乎没多大本事,但他推荐了管仲。善战者无功。管仲有功,鲍叔无功,但谁更杰出呢?在历史上留下赫赫名声的是管仲,鲍叔没那么大的名气。但鲍叔可能是更杰出的领导人。尽管他在历史上的名望没那么大。苏洵这篇文章,写的有理有据,很有启发性。这种议论文,就属于观点有启发性的。写议论文,多写这种,尽量防止空泛。
据说,管仲临死前对齐桓公说鲍叔牙不适宜为相?答:管仲没有推荐鲍叔牙,可能有其道理,觉得鲍叔的能力和性格不行。但他又没有好的人选,所以这也是他的失误所在。找到好的继承人是特别难的事情。老毛这方面确实做得还算不错,一直在折腾。开始是刘少奇,不行,又换林彪,又不行,换华国锋。其实他知道华国锋是一个老实人,老实人的好处就是不极端。最后留住了叶剑英,邓小平,陈云几个实力派。同时为他们扫除了一些山头和阻力。这是负责任的态度。老毛的一个伟大之处,就是愿意承担骂名。把各个山头扫平。发起各种运动,得罪了很多人,挨了很多骂。他如果是一个图虚名的人,可以把麻烦留给后代,但他没有。而管仲显然是把麻烦留给后代了。他死后,齐桓公的几个儿子争权夺势,几个小人也兴风作浪,国家就此衰落。
弹冠相庆。历史容易遗忘那些最初的饼。那些铺路者,那些建筑师。甚至会借今天的成就鄙视那些打基础的人。你设想一下,如果1976年之后,毛周朱先后去世。剩下的是林彪,叶剑英,邓小平,贺龙,彭德怀这些人。中国会怎样?可以想见,一场激烈甚至惨烈的权力斗争。中国向何处去不好说。老毛把这些山头削平。无数人骂他,觉得他无情无义。怎么能够那么对待功臣?许多事情,如果没有一定的时间是看不清楚的。凡夫俗子只能看到表面的,有形的,浅层的东西。而历史深处藏着的那些东西,是看不清楚的。所以苏洵这篇文章很了不起,确实很受启发。管仲身后乱成一团,国家衰亡。老毛身后国家走向崛起。不是偶然。
想到了康熙和雍正。正因为康熙口碑很好,他想保留住自己的好名声,明明看到了他统治后期的弊端,国库空虚,却听之任之,把烂摊子丢给了雍正。而雍正为此确实是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却留下了很多骂名?---这个见解很不错。老毛晚年主要就折腾身后这些事情了。这种担当了不起。
BY 愚
![](https://img.haomeiwen.com/i1272418/a9d765523911c5f7.jpg)
原文: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五伯莫盛于威、文,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习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桓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桓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吾观史鰌,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译文
管仲作丞相辅佐桓公,称霸于诸侯,排斥打击夷、狄等异族,终其一生都使齐国富强,诸侯不敢背叛。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被重用。桓公死于宫廷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
功业的完成,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必然由一定的因素而引起;祸乱的发生,不是发作于作乱之时,也必有其根源而预兆。因此,齐国的安定强盛,我不说是由于管仲,而说是由于鲍叔。至于齐国的祸乱,我不说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说是由于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三人本就是乱国者,但重用他们的是齐桓公。有了舜才知道流放四凶,有了仲尼然后才知道杀掉少正卯,那桓公是什么人,回头看来,使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危时,桓公询问丞相的人选。此时,我想管仲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作答,但他的话不过是“竖刁、易牙、开方三个人,不讲人情,不能亲近”罢了。
唉,管仲以为桓公果然能够不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桓公相处多年了,该知道他的为人了吧。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美色不离开眼的人。如无此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开始不重用他们,只是由于管仲在,一旦管仲没了,这三人就弹冠相庆了。管仲以为自己的遗言就可束缚桓公吗?齐国不怕有这三人,而是怕没有管仲。有管仲在,那这三人只是普通人罢了。若不是这样,天下难道缺跟这三人一样的人吗?即使桓公侥幸而听了管仲的话,杀了这三个人,但其余的这类人,管仲能一个也不剩地除掉他们吗?唉!管仲是不懂得从根本上着眼的人啊!如果他乘着齐桓公询问时,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死,齐国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这三人又有什么可怕的,就是不提他们也可以啊!
五霸中没有比齐桓公、晋文公再强的了。晋文公的才能比不上齐桓公,他的大臣也都赶不上管仲。晋灵公暴虐,不如齐孝公宽厚。可晋文公死后,诸侯不敢背叛晋国。晋国承袭文公的余威,还能在一百年里充当盟主。为什么呢?因为它的君主虽不贤明,但是还有老成练达的大臣存在。桓公死后,齐国一败涂地,这没有什么疑问奇啊!他仅依靠一个管仲,管仲却死了。
天下并非无贤人,确实是有贤臣而没有明君。桓公在世时,就说天下再没有管仲这样的人才。我不相信。管仲的书里有记载他将死时论及鲍叔牙、宾胥无的为人,并列出他们各自的短处。这是他心中认为这几个人都不能托以国家重任。而且预料自己将死。这部书实在是荒诞,不值得相信。我看史鳅,因为活着不能荐用蘧伯玉和斥退弥子瑕,为此有身后劝谏之事。萧何临死,推荐曹参代替自己。大臣的用心,本来应该如此啊!国家因一个人而兴盛,一个人而灭亡。贤人不悲痛自己的死亡,而忧虑国家的衰败。因此必须再推选出贤明的人来,然后才可以放心死去。那管仲,凭什么可以死掉呢?
赏析
管仲是历史上的名相之一。他辅佐齐桓公尊周室,攘夷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他的功绩一向为人称道,连孔子对他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于这样一个典范人物,作者独能从其不能推荐贤人这一要害之处进行评说,其立论新奇,合乎情理。在封建社会中,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的去世往往会给国家带来消极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影响,这种例子在历史上是不罕见的。因此,作者的见解是正确的。
本文文笔犀利,逻辑严密,令人无懈可击,正如清人吴楚材所说:“立论一层深一层,引证一段系一段,似此卓识雄文,方能令古人心服。”例如,为了说明管仲提出的竖刁等三人“非人情不可近”只是一句毫无意义的空话,他把齐桓公和舜、孔子进行比较,说明齐桓公不可能除掉这三个人。退一步说,即使是除掉了这三个人,“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又如,在谈到管仲在临死时没有向桓公举荐贤人是一重大失误时,作者又用史、萧何的事迹进行对比,得出了“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的结论,可以说是丝丝入扣,令人拍案叫绝。
本文批评了管仲在临死前未能荐贤自代,以致在他死后齐国发生了内乱。作者的观点颇为新奇,可以称为“翻案文章”。
--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