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鲸画家润格
古人有“笔墨之道乃为人品之道,立品才有笔墨方位”之说,杨鲸女士的艺术实践,从正面证明了这一论断。的确,我们在与她的交往中,强烈地感受到她善心为人、豁达开朗、清静自守、不求闻达、向道向贤……其画气象阔大,情韵散朗,人若其画,一颗林泉之心,光照艺坛。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杨鲸女士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与高尚的人格魅力的和谐一致,达到了一个艺术家的高境界和家国情怀,但她一直秉承“但开风气、慎为人师”低调为人、高调从艺的理念,以其传、帮、带的品德和深厚的学养,持续影响书画艺术的爱好者。
杨鲸 女、字慧行,1963年生于云南省个旧市、现居地昆明市,中国国画院一级画师,云南长城书画院外联主任,中国一笔双钩书法家协会理事,云南省中华文明历史文化研究会书画院副主任,中国教育电视台《水墨丹青栏目组》水墨丹青书画院会员,世界奇绝文化云南负责人。
杨鲸于画,钟有天缘,痴迷于写意花鸟,钟爱书法,信仰自由,涂鸦不怠,耽于丹青,倾心毫素,重传统、求发展,上追求古人花鸟,下拜天地自然,以真情发于笔瑞,虚心学习,勤奋锤炼,专功葡萄!画出笔尖上的甜蜜分享给大家!
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亦自闲
古人常以“丹青”作为绘画的代称,“丹”,即朱砂,书画颜料中不可或缺的“八宝印泥”,其主要成分也是朱砂。
用朱砂画画前人有之,但多用于画佛像、钟馗、花卉等,大面积用于葡萄画,自杨鲸始,她不仅应用红色的贵气和大气来表达人们祈盼子孙绵长、家庭兴旺的愿望,更以超越颜色之有无、对象之形色来表达艺术之情怀,是谓借笔墨而喻情,以言志。
在杨鲸老师的葡萄画作里俨然可以看到那种我们只有在明清真正的文人画里才能看到的那种真正的文人情怀:有点儿无奈的感叹,有点儿不甘心的坚韧,也有点以退为进的空阔。说到中国画,尤其是说到文人画,一个必不可少的关键词就是“笔墨”。在论及“笔墨”的时候,一个“写”字,误了多多少少不是文人又诚心诚意地想成为一个真正的文人画家的学子。“写”,误而为天马行空鸾舞蛇惊式的“大家风范”,于是,速度与浮躁齐飞,大笔与空洞一色。而在杨鲸老师的这批葡萄画里,特别是朱砂画里,似乎可以看到从笔墨向“画”的回归——从根本上说,也是向“性情”的回归——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亦自闲。
回到的笔墨,在杨鲸老师画作的构建里是深入其中的,是从容不迫的,是随着思绪的,在笔与墨的进程途中,她是凭借着心境与笔与墨在纸上运行时的同构而筑起正当性的朴素原理:画葡萄总是要先从每一粒葡萄画起,然后排列成串,成团,需要注意的是,在一幅作品中,每一串的大小、多少、姿态与分布等都要有所变化。葡萄点完之后,还有一道十分重要的工序是点果脐与勾果柄。因为果脐与果柄的部位与方向的不同,是每一粒葡萄的阴阳向背和姿态变化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将每一串葡萄连接组合并与枝叶相连的重要一环。
除了藤蔓与叶子的表现技巧外,杨鲸老师还特别留出了每个葡萄粒上的光点,以表现其立体感,为了表现葡萄粒的老嫩及在不同光线照耀下产生的不同色彩变化,点果脐与勾果柄时还增加墨色的浓度来勾,当然这也无疑增加了难度,要求必须是在画好的葡萄粒将干时进行,以防止太湿易于渗化,干透后易于脱节的出现。
正是杨鲸老师不断超越自我,进行“笔墨变法”,在思考、表述、创新中,且书写且感悟,一任身手、一任天真地追求笔墨大乘之美,从而进入时代主流艺术框架,使得其栖迟最久、着意最深的朱砂葡萄画秀出班行,实至名归,其独创性“寿”字作不仅锤炼出笔墨语言,线条飞舞之魅;更有真笔真墨﹐文气流动之情。带着艺术语言转换时呈现的哲思﹐形成了自己的表达方式和风格体系﹐彰显出独特的怀旧、内敛、高华气质来。
柴米油盐的生活,比肩而立的艺术,岁月带来了欣慰也冲涌来阵痛,不过,青山依旧在,艺术始终都是杨鲸心中最初和最深的光影。在笔墨交替累积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肖像,宛如花丛里清瘦的诗人,不断叙说着对生命和艺术的思考,“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