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星星之火(五)·巍巍井岗》前言

2023-12-15  本文已影响0人  学上嘉双

井冈山,巍峨的山;山间毛竹,长且又端;去两头,保中间;既可做扁担,还能织箩筐;箩筐屯粮盛薯甘,扁担路挑肩。

说到井冈山,也许我们很多人并不陌生,从小学课本《八角楼里的灯光》和《朱德的扁担》中,已经知道了井冈山这个具有革命历史传统的大山。特别是在上了初中后,在语文课本《井冈翠竹》中,对井冈山就更加熟悉了。

在袁鹰先生的《井冈翠竹》中,有这样两段文字是用来描写井冈山翠竹的:

当年用自己的血和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谁不记得井冈山上的翠竹呢?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如今,早就不再用竹钉当武器了,然而谁又能把它们忘怀呢?

你看,那边山路上走来了两位老表,一人提着一只竹筒。这是什么?这不是红军的硝盐罐吗?要不,是给山头的红军送饭来了吧?这两只小小的竹筒,能引起老表们想起冲过白匪封锁线冒着生命危险送上山来的粮食,想起山上缺粮的年月。那时,红军每天每顿只能用南瓜充饥,但是同志们仍然意气风发地唱:“天天吃南瓜,革命打天下!”

井冈山是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带领最初的人民军队中国红军第四军创建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是革命先辈们生活与战斗过的地方,也是中国革命走向成功的起点。

在这之前,无论是风起云涌的南昌起义,还是风云突变的广州起义,都失败了,只有毛泽东在湘赣边界组织的秋收起义,在失败后总结经验,然后在这个井冈山站住了脚跟,开始了对中国革命成功之路的探索。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其实都是一种尝试,但遗憾的是,这些尝试都失败了。只有井冈山的革命尝试没有失败,而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但是,我们不得不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井冈山的革命为什么没有失败,它里面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东西?

翻开历史的书页,再回过头去看井冈山的革命,发现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是毛泽东顶住了各种外来的压力,风雨如磐,坚韧不拔,为革命不断地积攒着成功的经验,因而才谱写出了“井冈山精神”这个中国革命史上最壮丽的一曲。

我们可以从这几个“第一”中看出,井冈山精神的光荣与伟大,即: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第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第一个农村红色政权;第一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第一次土地革命运动以及由此积累的第一部土地分配方案《井冈山土地法》。

这些“第一”,为后来的革命开辟了一条宽广的道路,直到革命的烈火燃遍全中国。

但是,当我们今天接触到井冈山革命的那些详细资料时,这才发现,要获得这个“第一”,却是多么的艰辛,又是多么的艰难,还是多么的艰险。它不光是革命先辈们在这个地方以求生存,更其重要的是,还得面临枪林弹雨,还得面对生死存亡;既要直面“惨淡的人生”,还得正视“淋漓的鲜血”;既要“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还得“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真是太不容易了!

历史的真相却远非于几句话所能概括,这里面饱含着多少心酸与血泪,又充斥着多少波谲与云诡,还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惊一跳。

井冈山,革命的山;山间劈竹,可当钢枪;打土豪,灭匪帮;墙头口号声,分田立标杆;配上红缨插梭镖,还把红旗扛

中国要富强,首先得进行土地革命,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有百分之八十的土地被百分之二十的地主、富农占有。而中国要发展,必须得把百分之八十没有土地而靠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解放出来,如果连这个都做不到,那就是空谈富强,一直要受世界列强即帝国主义国家的欺凌与侮辱。

但是,要达到这一步,看似容易,可做起来就很难。为什么呢?因为地主阶级背后有一个保护他们的国民党政权及其庞大的军队,尽管这个政党曾经也是革命的,但是他们的革命和共产党的土地革命不是一码事。他们的革命只是为了推翻封建帝制,而并不是推翻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以在共产党实行自上而下的土地革命时,他们就自觉或不自觉地站在地主阶级一边,充当起忠实的庇护者和强大的保护神来。这样,也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了共产革命的对象,即共产党要进行的革命,首先要打倒的,就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右派政权,而要打倒它,首先就得消灭它的多如牛毛的军队。

这就是那场旷日持久的你死我活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死因,而井冈山的斗争,只是其中的一个片段。

但这个片段却意义重大,它代表了中国革命的新方向,孕育了中国革命的新高潮,开辟了一条使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独特道路,即“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道路的开端。

这是经过无数次失败检验后才获得的真理。所以说,井冈山是革命成功的摇篮!

但是这个片段却是复杂的,也是残酷的。在没有足够军队的情况下,仅靠长矛、梭镖、大刀、鸟铳等简陋武器武装起来的工农革命军,与国民党全副武装的庞大军队相较量,无疑是把鸡蛋拿来往石头上碰,真有些自不量力,但不这样又能怎样呢?真到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境地!

幸喜毛泽东把在秋收起义失败后的少量队伍转移到罗霄山脉中断的井冈山后,集腋成裘,积沙成塔,才逐渐把那些简陋的武器换成了钢枪。在井冈山,他一直都在实践中探索中国革命成功的道路。从“三湾改编”把支部建在连上以及实行士兵委员会,到在茶陵、遂川、宁冈等县建立工农兵政府,无不都是在革命实践中进行探索。

当朱毛会师后,特别是三占永新、巧夺莲花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实行“耕者有其田”,以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并把它平均分配给农民,其分配原则以“人均分地”与“劳动力分地”相结合,进行调查核实,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实行“剔肥添瘦”、“肥瘦搭配”,为初具规模的《井冈山土地法》寻找客观依据。

在军事斗争中,朱毛红军实行“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消灭敌人”、“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和“敌进我退,敌疲我打,敌驻我扰,敌退我追”的十六字方针,特别是在永新广泛反动群众来共同参与抗击强大敌军的事迹,都是人民战争思想的初步尝试与探索。

在作为上级的中共湘南特委、湖南省委不切实际的“瞎指挥”下,红军的存在受到了威胁,怎么办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只能自己树立革命的信念,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不唯书不唯上,坚持真理至上,表现出一个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所具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同时,也为后来所向披靡的毛泽东军事思想进行了初步的验证。

井冈山,真理的山;山间爆竹,皮厚瓤香;红米饭,南瓜汤;只有饱吃苦,才能赚三餐;不经历血火涅槃,路又在何方?

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错综复杂的历史条件下,经过多年的流血牺牲、艰苦奋斗,终于探索出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道路”的正确途径,但其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

而在井冈山,却是迈开的第一步。这一步,走得是异常的艰难。在那个只有一年零三个月的烽火岁月里,革命先辈们身处强敌包围,险象环生,经历漫漫之路,荆棘丛林,但他们在毛泽东、朱德的领导下,一如既往地顽强拼搏,在死里逃生中苦苦争斗,最后冲出重围,到更为广阔的赣南闽西去,创建了一个更大的根据地。

真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当我们在详细了解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过程之后,不得不对革命先辈们那种舍身取义,公而忘私、不怕吃苦、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所感动,可能这时才真正知道,井冈山,是革命的山,光荣的山,壮丽的山!

井冈山革命的历史,就是整个中华民族励精图治、筚路蓝缕、不屈不挠、艰苦创业的缩影,而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实践中的不断探索,以及他们不顾个人安危、不怕外来压力的倔强精神与磊落品行,就像那五百里巍巍井岗,一直使后来人崇拜与敬仰。他们所焕发出来的“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以及“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从实际出发和艰苦奋斗作风”,被誉为“井冈山精神”,一直都在激励着今天的我们,并将与日俱增,与世长存!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