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跑得健康、长久,先检讨一下自己的跑步模式
跑步模式是自然而然地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吗?
假如回答是肯定的,我想说:天底下哪儿有这种好事儿!每年50%以上的跑者出现跑步损伤,罪魁祸首就是跑步模式有问题。
建立科学合理的跑步模式,一定需要不断检讨、刻意学习和反复训练。只有认真检讨过自己的跑步模式,跑者才会真正走向成熟。
自己的跑步模式是否科学合理?检查评估的标准至少有三条:
1、是否能够有效控制跑步的损伤风险。
无论踝关节还是膝关节、跟腱,或者小腿、大腿肌肉,以及腰部、臀部,不扭伤、不拉伤、不酸胀,这是基本前提。大众跑者因为跑步而受伤,就是对自己和家人不负责任的表现。
2、是否有利于提高跑步效率、实现跑步预期效果。
同样的速度,如果越跑越轻松,说明耗氧量比以前低、跑步水平提升了、身体机能强化了,跑步模式没有大问题。如果跑后疲惫不堪,脸色越来越差甚至显得比同龄人更衰老,那就必须改变跑步模式。
3、是否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跑步习惯、让自己能够更好地坚持跑步。
跑着跑着就再也不跑了,或者,每次跑步都要不断地鼓励自己、都要下很大的决心,说明跑者没有享受到跑步的快乐,跑步模式肯定出问题了。
有人说,每个人的跑步模式都是一种习惯,哪怕觉得有问题,改起来也实在不容易,所以,管他的,跑多久算多久,哪天跑不动了也就不跑了。
其实,大可不必担心太多。
不同年龄段,不同的身体状况,不同的跑步目标,跑步模式都不一样。同样一个人,可能先后经历减肥跑、康复跑、心率跑、配速跑、欢乐跑,每一种跑步都有不同的跑步模式。
但是,跑步模式可以不一样,建立跑步模式的角度却相差不大:
第一个角度:姿态模式
跑步姿态是避免跑步损伤和提升跑步效率的关键。不妨从头到脚都看一看:
1、是昂首挺胸还是埋头弓背?
2、手臂动作是否过大、过多?
3、收腹送髋还是屁股掉在后头?
4、落脚点在身体重心的下方还是前方?
5、是全脚掌着地还是前脚掌着地、脚跟先着地?
6、着地时膝关节和踝关节的弯曲程度如何?
7、步幅与步频处于什么范围?触地时间和腾空时间比例如何?
当我们把上述问题想清楚了,结合当前阶段的个人跑步目标,我们就能明白在跑步姿态上该如何调整。
比如,计划用三个月时间降低跑步心率,那么,合理的姿态应该是:缩小步幅,全脚掌着地或者前脚掌着地,缩短触地时间,加快步频,膝关节和踝关节保持弯曲,落脚点控制在身体重心的正下方,小腹往前送,上半身挺直。
第二个角度:心率模式
我们的体重、年龄、配速、跑步节奏、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都会体现在心率上,有一个简单的参照标准:
1、减肥跑,心率控制在120左右,最大不要超过130;
2、欢乐跑或者健身跑,心率控制在130到150之间;
3、配速跑,心率控制在150左右;
4、快速跑或者间歇跑,心率控制在180以内。
第三个角度:周期习惯模式
有人喜欢以周为周期,一周跑几次以及总跑量达到多少,然后每周重复;有人喜欢以月为周期,每个月有一次长距离有氧耐力跑。
有人喜欢按距离算,每次3公里或者5公里、8公里、10公里;有人喜欢按时间算,每次30分钟、45分钟、60分钟、90分钟。
不管哪种习惯,必须注意几点:
1、给予身体足够的休息恢复时间,每周至少一到两天;
2、不能长期只有一个跑步节奏,身体需要适当的刺激,每周至少有一次配速相对较快的跑步,或者每次跑10分钟或者1公里较快配速;
3、跑前动态热身和跑后静态拉伸,二者必不可少。
最后,还想强调一下,跑步模式一定不是一成不变的。岁月流逝,身体衰退,我们的跑步模式注定会不断调整:30岁、50岁、70岁的我们,肯定有我们不同的享受跑步的模式。